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171章完结

第171章完结

早期的电影是无声的,曾被人们称为“伟大的哑巴”。`h/u~l¨i*a!n^b!o′o-k?.^c+o_m-随着录音技术的 进步,人们逐渐使电影变无声为有声。起初,由于录音技术很差,常常银幕 上的人物嘴巴在动,却没有声音;而当银幕上的人物嘴巴不动了,扬声器里 却哇啦哇啦地讲个不停,弄得观众莫名其妙。后来,经过许多人反复的改进, 电影不仅准确地配上了对白声,还配上了音乐以及炮声、枪声、掌声、笑声 等效果声,才真正成为有声电影。

早期的电影都是黑白的,被人们称为“盲色世界”。随着化学工业,特 别是染料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发明了彩色胶片,变黑白电影为彩色电影。 这样,出现在银幕上的自然界,恢复了它原来的瑰丽多彩的面貌,使电影更 具有美感和真实感。

电影变成有“声”有“色”以来,就从摇篮时期进入成熟时期,真正成 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测谎器的使用

(1895年)

从很早的时候起,人们为了辨别一个人讲的话是真还是假,就想出了一 些特殊的办法。′比`奇′中¢文?徃_ ·已.发*布·嶵′新¨漳^节_比如,阿拉伯半岛的贝督因人在判定两个说法互相矛盾的证 人谁真谁假时,就让他们用舌头舔一块烧红的铁,并认为舌头被烧伤了的就 是撒谎的人。在古代的英国,如果受审的人不能吞下用面包和乳酪做成的“试 验片”,他就是有罪的。据说这种作法的根据是:撒谎的人会由于恐惧而产 生一种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喉部的肌肉收缩,因而吞东西困难;抑制唾液分 泌,因而使口腔和舌头极为干燥等。人们认为,如果能准确地测出这些变化, 不仅可以判明一个人是无辜的还是有罪的,而且还能估计出他讲的话有多少 是事实,多少是谎话。

最早出现的科学测谎仪器是意大利犯罪学家朗布罗索在 1895年发明 的。这种方法的依据是脉博次数和血压的增加。1914年,贝努西对测谎方法 作了进一步研究,他把嫌疑犯的呼吸次数当成有罪或无罪的另一个证据。3 年之后,马斯顿利用心脏收缩的血压进行了研究。1921年,美国人拉森用多 种波动描记器来记录若干种人体反应。?嗖`飕+小·税¢旺. \无,错_内¢容,这种仪器利用血压、脉率和呼吸次数 来测谎。1935年,芝加哥犯罪探测科学实验室的基勒,用一种多种波动描记 器在法庭上进行了首次测试,结果发现有两个被告是有罪的。

测谎器的基本原理,是企图通过人们在犯罪和恐惧时产生的生理反应, 如唾液分泌、心率、呼吸、体表温度这些在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下的变化,来 测定其感情的反应。被测的人可以通过手铐和称为呼吸描记器的软管子联到 电流记录器上,也可以联到其他的灵敏装置上,通过这些装置把波动记录在 由一台微型的同步电动机带动的记录纸上。最重要的是被测的人要背向仪器 比较自然地坐着,以防止生物反馈,换句话说,防止被测的人可能对自己能 观察到的反应结果进行控制。

神秘之光——X射线

(1895年)

X射线的发现过程,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故事。

1895年,在德国中部的巴伐利亚,伦琴博士正在进行有关密封玻璃管里 的发光现象的试验。这就是:在装有两个电极的真空玻璃管(雷钠管)电极 上进行加上高电压的实验。这项实验本身并不新鲜,是当时的科学家都知道 的,一加高电压,管内就要发光。但是为什么发光,当时还是一个谜。

1895年11月8日下午,伦琴和夫人吃完了饭,回到实验室来,要再次 观察雷钠管的发光现象。他从架子上拿了一只雷钠管,用黑色纸套把它严严 实实地包了起来。接着,他关上门窗,把房间弄黑,然后给管子接通高压电 源,让管子放电,以便检查黑色纸套是否漏光。正当他准备开始正式实验时, 突然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附近的小工作台上有一块涂了氰亚铂酸钡的纸板 发出一片明亮的荧光。切断电源,荧光也随之消失了。

伦琴发现这一现象后,又仔细观察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他让一系列 放电通过阴极射线管,结果纸板上出现了同样的闪光。他确信,纸板发出的 荧光,不可能是阴极射线形成的,因为阴极射线的能量连几厘米以上的空气 都穿不透,而雷钠管离小工作台有两米多远,阴极射线是无法穿越这样长的 距离的。

于是,伦琴又把纸板移开,换上照相胶板,结果胶板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