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 > 第277章完结

第277章完结

无论是哪一个大会、庆祝会或纪念会都邀请阿伦尼乌斯这位最著名的科 学家参加。·墈!书^屋- ·最?芯,璋^踕~哽`薪-哙+他到处都有朋友。在各地,人们不仅尊敬地欢迎这位卓越的科学 家,而且愉快地、热情地欢迎这个乐观开朗的人。

阿伦尼乌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花了更多的时间来总结自己观察所得 的资料。在地理和气象方面,他积累的研究资料特别丰富。从诺贝尔研究所 建立之日起,每天他都抽出时间来系统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和进行理论上的概 括。

他的著作《世界的起源》极为流行,这本书写得充满了幻想和科学事实, 极为吸引人。它不仅仅是吸引了专家们的注意,几年的时间内,这本书就被 译为多种文字。阿伦尼乌斯的名字,并不亚于维尔纳和马因·利德。新版本 一版接一版地出现,每一次新版都需要付出劳动和时间。阿伦尼乌斯常常改 写个别章节,进行加工、补充和修改。他按规定黎明起床,从四点到八点写 作和校稿;早饭后开始无尽无休的各种会议。阿伦尼乌斯是科学院院士、诺 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他有责任参加几乎所有的正式会议。¢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此外,他还是约列堡纤维素造纸厂厂部学术委员会的主席。纤维素造纸 厂怎么也搞不好纤维素的生产。原因在于,破碎木材的过程是盲目进行的, 是手工艺匠人照料的,尽管很忙,阿伦尼乌斯还是挤出时间深入而又全面地 研究了加工木材成为纤维素的机遇,并做出了对实践极有价值的结论。

过度的劳累不能不对这位科学家的健康产生影响。医生经过诊断,断定 阿伦尼乌斯的身体极端虚弱,需要长期治疗,静养,并建议他不要再继续进 行研究。

但是,他并不在意,仍然拼命工作。到处参加会议,到许多地方旅行, 修改 《世界的起源》一书的第二卷。

终于,在1927年9月1日,阿伦尼乌斯的病更剧烈地复发了,他被迫住 进医院,生前的好友都来探望他,希望他恢复往昔的健康,还有许多慕名而 来的年轻人也来到医院,有的与他探讨科学研究,有的来感受他的科研精神, 也有的专门为他送来医疗秘方,但病魔仍未放过他,1927年10月2日,他 离开人世。?k,s·w·x*s_./o?r.g^

六、主要理论贡献

在阿伦尼乌斯毕生的科学研究生涯中,最重要的贡献当首推电离理论的 创建。

关于电解质在溶液中能产生电离的观念,并不是阿伦尼乌斯首先提出 的。1805年,德国化学家格罗特斯 (Grotthuss)在解释水的电解反应的机 理时指出:在电流作用下,水分子变为带负电荷的氧原子和带正电荷的氢原 子,带负电荷的氧原子与正极接触,电荷被中和,变成氧化物析出;带正电 荷的氢原子与负极接触,生成氢气。

1834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Faraday)在论文“关于电的实验研究” 中的提法更为明确,他认为在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电流是由带电荷的分解 产物传输的,他把电解前未分解的物质叫做电解质,传输电流的分解产物叫 做离子。带正电荷并向阴极移动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并向阳极移动 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格罗特斯和法拉第的观点可用一句话来表述:“离子是在电流的作用下 产生的。”当时的科学界把这种观点视为金科玉律。

1857年,克劳修斯指出格罗特斯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假如真是这样的 话,则在电解时就会有一部分电流被用来分解电解质,欧姆定律对溶液将不 再适用,但实验并未证明这一点。克劳修斯是一位数学家,他对化学并不熟 悉,只是在研究盐溶液的电导时,才提出电解质离解的看法。他和威廉森

(Williamson)认为电解质的分子与形成它的原子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分 子之间不断地进行了原子交换,因为分子的离解和原子的化合永远在连续不 断地进行。但是他们又认为这些离解出来的原子只能存在于很短的时间里, 且克劳修斯只相信电解质有极小的离解,这种现象也并非一种普遍情况。这 样一来,他们结论的意义就大大地削弱了。

在这些科学家里,法国化学家F.M.拉乌尔(Raoult)的工作也许是最出 色的。 1882年,拉乌尔发表了凝固点降低的研究报告,他指出:在100克 水中溶解了W克的分子量为M的有机化合物,测得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值ΔT。 Δ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