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明廷决策守辽西(1)
辽沈激战结束后,时局的最大变化是辽西开辟了战场,而雄峙辽河西岸的广宁城(辽宁北镇)首当其冲,立刻成为明与后金争夺的一个重要目标。`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
山海关外,辽河两岸,直至鸭绿江畔,这一广大地区自古就是“英雄百战之地,所谓虎步龙骧,高下在心”。朝鲜人对此有过精彩的评论:“天下安危常系辽野。辽野安,则海内风尘不动;辽野一扰,则天下金鼓互鸣。何也?诚以平辽旷野一望千里,守之则难为力,弃之则胡虏长驱,曾无门庭之限,此所以为中国必争之地,而虽殚天下之力守之,然后天下可安也。”又说:“沈阳乃其(指后金)始兴之地,则东接宁古塔(当系辽宁新宾老城),北控热河,南抚朝鲜,西向而天下不敢动,所以壮其根本之术,非历代所比故也。”金景善:《燕辕直指》,卷1,《辽东大野记》。
明失重镇辽阳及其“藩蔽”沈阳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标志着它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行将告终。同时,也使它的“肩背”直接感受到了严重威胁明人视辽沈地区为京师“肩背”。?萝,拉¨小¢税^ `无?错?内¢容_。因此辽阳失守的消息传来,朝野震惊,以为“河西必不能保”《明史•熊廷弼传》,卷259。,有大厦将倾之感。刚即位的熹宗皇帝急令“京师戒严”《明熹宗实录》,卷3。据江苏国学图书馆本,下同。,兵部甚至“请名勋戚九卿科道并本部司属官员分守正阳等十六门”《明熹宗实录》,卷4。!巡抚天津李邦华指出:“今天下所最重、最急、最难措手者莫如辽事。”《明熹宗实录》,卷19。在一阵惊慌之后,熹宗才和他的枢辅阁臣估计前线的军事形势,谋划应急对策。
这时,前线明兵一片混乱,正在大溃逃中。辽阳城陷时,城外明兵顿时溃散,西奔至三岔河,约三四万溃兵争抢“桴河而渡”,守军企图阻止,他们则“援弓相向”,吵嚷着要去山海关《明熹宗实录》,卷4。。还有不少溃兵向南逃去,躲到海岛。不只兵逃,民逃,商逃,官也逃,“武臣望风奔溃”《明熹宗实录》,卷5。。据山东登州海防道按察使陶朗先报告,他“接渡辽左避难官民”,其中有原任监司府佐将领等官共五百九十四员,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卫所官员与居民男女共三万四千二百余名,还有商人二百余名《明熹宗实录》,卷5。,天`禧^晓′税¢罔· \追?罪/辛/蟑·结.;再有逃入朝鲜境内的辽东百姓,“前后数十万口”李肯翊:《燃黎室纪述》,卷21。,就连尚未波及战火的辽西地区“亦时时风鹤”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从广宁到宁、前一带,已定居数百年的“土著”都向西迁徙,自塔山(辽宁锦西县塔山)至闾阳(辽宁北镇县闾阳),相距二百余里,“烟火断绝矣”《明熹宗实录》,卷3。!
由于军事上的惨败,立刻引起了明朝统治的动摇。辽东既丧失,辽西“军民尽奔”《明史•熊廷弼传》,卷259。,摆在它面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收拾残局,稳定辽西,作恢复之计。熹宗几次召廷臣“集议方略”,气焰最嚣张的是言官,他们攘袂诟谇,疾颜厉色,但“诸大僚多缄口逊避”,闹得“无复朝庙之容”《明熹宗实录》,卷3。。实际争论的问题是,河西究竟应放弃,还是应固守?原监军道高出竟主张放弃广宁,全力守山海关。他的谬论立即遭到廷臣的反驳,御史刘廷宣斥之为“误国之计”,一针见血地指出:“弃广宁即弃山海(关),弃山海即弃蓟(州)、永(平),一惑此言,天下事弃矣。”《明熹宗实录》,卷4,18页;参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2。高出原在辽阳监军,城未破,他先已逃离,本属“亡命之虏”,却又提出丢弃广宁,触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