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出城进战,努尔哈赤调转矛头,大杀回马枪,沈阳总兵贺世贤等遁去。皇太极率精锐轻骑追击,一直想杀入沈阳城内,被其兄代善等勉强劝止。
第二年二月十一日,皇太极随从其父努尔哈赤再次统率大军,分兵八路攻掠奉集堡(沈阳城南苏家屯区奉集堡),守城总兵李秉诚闻讯领三千骑兵出城六里安营,以二百兵为前探,与后金左翼四旗兵相遇,追杀至山上,展开一场激战。皇太极率精兵至黄山,明将朱万良见后金兵这样威武,自觉不如,惊慌逃跑。皇太极策马追击,直至武靖营。这就正式揭开了后金大军进攻辽沈的序幕。
萨尔浒之战的血雨腥风,吓昏了一些明朝的文武将吏,也给另一些人注入了清凉剂。他们冷静地分析形势,认识到努尔哈赤已不是什么“跳梁小丑”,他是能征惯战的统帅,是拥有十万铁骑的一国之主。俗话说:“女真满万不可敌”,何况十万众了。他不是当年的李满住。自攻占开原、铁岭以来,筑城驻牧,休养兵力,联络朝鲜、蒙古,还继续造船运粮,广布奸细,这也不是蒙古也先、俺答可比。种种迹象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他是有意识要向内地侵犯,进占辽沈,威逼京师,夺取大明江山。明辽东巡按御史陈王庭指出:“贼谋不在抢掠,而在攻克;志不在村屯,而在沈、奉。”《明光宗实录》,卷4;转引自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编:《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满洲篇》。他们为国担忧,献计献策,寻找一切办法阻挡努尔哈赤率领的八旗铁骑深入内地蹂躏。因萨尔浒之战失败,明朝主要处置了两个重要人物,一是李如柏,二是杨镐。李如柏靠他父亲李成梁的关系当了总兵官,怯懦无能,纵情酒色,根本不能领兵打仗。四路出师,三路败北,独他一路得全,舆论纷纷,怀疑他表面作战,暗里通敌。杨镐急令他的一路撤军也巧得出奇。明神宗看在他父兄分上,下诏撤回李如柏,听候处置。舆论不服,要求严惩,李如柏害怕,自杀死《明史》,卷238,“李如柏传”。。杨镐身为四路总指挥,丧师辱国,罪责难逃,遭到弹劾,开原失守以后免去经略,逮下诏狱,论死。崇祯二年(1629年)伏法《明史》,卷259,“杨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