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兵正要安营,忽见南边康应乾的步兵和朝鲜援军出现在富察旷野。.k¨a*n′s~h¨u+q+u′n?.¢c,o?m/皇太极驻兵,其余诸贝勒随从,列阵前战。康应乾的步兵执竹竿长枪,披籐皮甲,朝鲜兵皆披纸甲,戴柳条盔,枪炮层层布列。进战时,明军营中枪炮连发,大风骤起,烟尘皆返,一片昏黑,敌我难分,后金兵乘机冲入,破其全军,康应乾仅以身免。乔一琦一军被攻破,自己逃入朝鲜兵营。诸贝勒各整本旗兵欲战朝鲜援军,都元帅姜弘立在“欲走则归路已断,欲战则士卒股栗”的时刻,无可奈何地投降了后金李民:《自建州还后陈情疏》,见辽宁大学历史系印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接见姜弘立、金景瑞等,待以宾礼,五日小宴,十日大宴。后金诸贝勒杀尽刘兵,驻军三天,尽收人畜盔甲器械回营。明军四路出师,三路战败。杨镐在沈阳,听说这个消息,急撤李如柏兵。这是惟一保全较好的一路兵,而在后撤时遭后金军哨卒射杀并自相蹂踏死者约千余人。战胜明军之后,努尔哈赤笑对诸贝勒说:“大明皇帝以二十万兵,号称四十七万,分四路来战,人们听说,如我分兵破敌,一定认为我兵多;如我往来剿杀,一定说我兵强,总之,无论传到哪里,没有不说打得好的。”乾隆书萨尔浒战争事碑文。*萝\拉′暁.说? ¢埂`歆·醉~全^
萨尔浒之战在三个地点,打了三大战役,总共只有五天就决定了胜负。这是努尔哈赤与明朝进行的第一次最大的战争。他的胜利,对后金的存在、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清代乾隆皇帝说:“我大清亿万年丕丕基实肇乎此。”乾隆书萨尔浒战争事碑文。明朝发动这场大战,以为一举可以安边,结果没有创造出那种惊天动地的奇迹。早在战争前,明朝很多将士已缺乏胜利信心。出师时,杜松对杨镐说明敌人未可轻视,不被理睬。要求缓期进兵,李如柏出来反对。刘与杨镐早有矛盾,借口地形不熟,不愿如期进兵,杨镐大怒说:“国家养士,正为今日,若复临机推阻,有军法从事耳。”悬剑军门,吓得刘不敢再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1,“辽左兵端”。。明朝将帅不和,军队轻进,器械不良,尤其是分兵而又不互相配合,终于遭到惨败。这次战争,明文武将吏死者三百余名,军士死者四万五千八百余人,马匹枪炮无计其数。后金则相反,努尔哈赤及代善、皇太极等对每一步形势及敌我双方的有利与不利条件,都作了英明正确的判断,倾八旗所有,针锋相对,以“合”破“分”,使每个战役都以优势兵力战胜敌人。!d,a′k!a~i\t?a~.\c-o?m¨他们自己损失很小,据说仅仅死了近二百人。皇太极自始至终参加了萨尔浒之战,历三大战役,无论是对全局或局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计,献智献勇,有战必胜,发挥了英勇善战的作用。
---------------
第二节佐太祖定辽东(5)
---------------
二、辽沈之战为先锋
皇太极自从出奇计攻破抚顺,打开进入明朝直接统治的地区大门以后,早已有占据辽沈的思想。萨尔浒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扭转了努尔哈赤对明朝斗争的整个被动局面。当努尔哈赤从此决定同
明朝争夺辽沈时,皇太极也就在其父统率和指挥下,成了驰骋辽沈大地的后金军的骁勇先锋。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的惨败,使满朝文武惊骇,沮丧,埋怨,笼罩一片恐惧和不安。辽东难民像潮水一样涌向内地。民逃,兵逃,官也逃。开原游击陈维翰胆小如鼠,城未陷,先令家丁驮运私人财货逃走《明神宗实录》,卷584,4页。。开原空了,铁岭空了,沈阳也空了。人心不固成了明朝面临的最大问题。
努尔哈赤最善于利用战机。他看到萨尔浒之战以后,可以乘胜进兵,就在当年六月,亲自领兵攻向开原。明总兵马林事先没有防备,敌来仓猝应战,一举被打败,马林及副将于化龙等战死,开原城被攻破。七月,努尔哈赤又领大军攻铁岭,城内外的明兵或逃或降,只有少数人坚持抵抗,努尔哈赤轻而易举攻取铁岭城,杀死守城游击喻成名、史凤鸣。与此同时,他们也对沈阳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
天命五年(1620年)八月二十一日,皇太极随从其父努尔哈赤掳掠明朝懿路、蒲河,得胜而回。明朝驻沈阳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