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65章完结

第65章完结

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清太宗首次率大军征明,揭开了辽西拉锯战的序幕。+b\q′z~w?w·._n\e·t?

太宗派遣征朝鲜的大军刚刚回到沈阳,他得到一个重要情报:明兵正在加紧修筑锦州、大凌河、小凌河诸城,在其周围屯田耕种。他马上意识到,这些位列辽西前锋的军事要地一旦修缮完整,会给他进军造成巨大的障碍。他不假思索就作出决断,命令他的兄弟和八旗将士连续作战,力图抢在这些城池完工之前,一举攻克。六日,他留下贝勒杜度、阿巴泰守沈阳,自率大军朝锦州进发。

明朝在辽西设有一道坚固的防线:它以山海关为根本,在关外层层布防,其中以宁远、锦州为重点,而环绕锦州左右修复大凌河(辽宁锦县东)、小凌河(锦县东南)、右屯(锦县东)诸城,派遣军队把守。这些据点护卫锦州,它们又都是宁远的前卫,控扼辽沈通向山海关的大道。除了军事上严密布置,在经济上大兴屯田,以屯田养战,招徕四方流民,复兴商旅,以固长远。这道立足于积极防御的战略措置,是宁远巡抚袁崇焕独创部署的。他认为“恢复之计”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明史》,卷259,“袁崇焕传”。依靠当地人民守卫自己的土地,依靠这里的肥沃土地来维持人民连军队在内的生计。·艘?嗖~暁*税*罔- `芜¨错^内?容?军事上,防御为主,出战、进攻为其次。这一方针完全符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是阻挡后金的攻势,渐图恢复的有效措施。在袁崇焕之前,有熊廷弼、孙承宗这样一些优秀的军事统帅已经提出了类似的防御指导思想。熊廷弼任辽东经略时,其战略方针是:“防边以守为上,缮垣建堡。”《明史》,卷147,“熊廷弼传”。继熊廷弼之后,有个叫王在晋的,主持了一段时间的山海关及关外的防务。他提出,明兵应退守山海关,重新筑城,来加固山海关的防御。这一错误方针被否决以后,大学士孙承宗接替了他的职务。此时,袁崇焕在孙承宗手下任事。他坚决反对退守山海关筑城,首次倡言“守关当于关外守之”张岱:《石匮书后集》,卷1,“袁崇焕列传”。,力主坚守宁远。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遣将分据锦州,松山(锦州南十八里)、杏山(松山南十八里)、右屯、及大小凌河、塔山诸城镇,一一修缮完毕。不久,孙承宗被罢免,代之以高第。这个人胆子很小,畏敌如虎。他一口咬定关外必不能守,下令关外将士全部撤到山海关。袁崇焕坚守宁远不撤,打了交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齐′盛^晓!说?枉? ¢庚*薪+蕞`全.在此城下,虽然给予后金兵以重大打击,但锦州及其周围据点均被破坏,不堪使用。努尔哈赤死后,他以和谈为掩护,积极修复关外诸城的防御体系,在离山海关四百里外的宁、锦一带构置防线,无论战,无论守,都足以使京师安宁,不受战争纷扰。为了贯彻这一作战方针,袁崇焕一则利用和谈争取时间,一则又利用太宗第一次进兵朝鲜的机会,抓紧修复被废弃了的城防工事。果如袁崇焕所料,太宗一听说明兵筑城的消息,就急忙率大军赶来。

从五月六日发兵,一路上连续行军,有时乘夜前进,于十一日兵临锦州城下,四面合围,距城一里安营。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后经成化、弘治增修,成为辽西和辽东之间一巨镇。在包围锦州的时候,太宗先令部队分成几路扫除其周围的大小凌河、右屯等城堡。这些外围地区的明兵数量很少,加之防御工事尚未修好,无坚可恃,所以一听说后金兵来了,闻风而逃。只有锦州城已修筑完工,城坚池深,驻有三万明兵,“平辽”总兵赵率教与太监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率军守城。他们慑于后金兵来势雄猛,先派二名将官缒城而下,到后金营谈判,借此延缓进攻,等待援兵。太宗也很想锦州不战而降,自然不放过这个好机会。他给赵率教写了信,劝他们投降,或者以礼议和,他都接受。信带去后,没见答复,太宗下令攻城。兵分两路,各抬拽车梯攻具,用步兵骑兵更番进攻城的西面和北面两角。赵率教、左辅、朱梅等主要将领都登城指挥,炮火、箭矢、滚石交下如雨。后金兵冒死冲击,城西角一度眼看被攻破,赵率教急令三面守城兵来援,好不容易地打退了后金兵的猛烈攻击。这场战斗从早晨七八时开始(辰时),一直进行到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