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68章完结

第68章完结

十一月十六日,袁崇焕抵左安门,后金兵前哨也抵城下,引起舆论大哗,都说“崇焕召(招)敌”,崇祯不能不有所动心《国榷》,卷90。?j!i.n-g?w+u\x¢s-.^c′o′m/。二十日,后金兵蜂拥而至,在德胜门外,太宗亲自指挥,与明援兵展开了激战,互有杀伤。袁崇焕与其部将祖大寿等屯兵广渠门,后金兵来攻,袁军力战,后金兵稍却。二十二日,后金兵徙营,屯南海子。

袁崇焕到京后,崇祯几次召见他,赏赐甚厚。他再三要求允许他的部队进城休息,崇祯就是不同意,相反,满桂的兵却获准进城。可以看出,崇祯对他起了疑心。袁崇焕无法,只好驻营城外,陈兵城东南隅。太宗令部队列阵,接近明兵结营,他亲自察看一番,回营部署密计。后金兵抵京时,俘获明朝二名太监,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达海等监守。太宗授意高、鲍两人按计行事。他俩夜里回营,坐近两个太监睡觉的地方,故作耳语,说:“今天撤兵是汗的大计。刚才看见汗单独一人,面向敌营,营中走出两人来见汗,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才走,大意是,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以马上成功。¢1¢5!8?t+x`t*.-c?o¢m¨”有个姓杨的太监假装入睡,把高、鲍两人的耳语全都记在心里。二十九日,高、鲍故意放跑杨太监,他以重大军情进见崇祯,向他报告袁崇焕通敌的绝密情报。崇祯对此不再有任何怀疑《清太宗实录》,卷5,43~44页。。十二月一日,崇祯以“议饷”的名义召袁崇焕、满桂、祖大寿等入见,质问袁杀毛文龙及进京逗留不战两事。本来,崇祯此人疑心大,对袁擅杀大将毛文龙早就深怀疑忌,现在,他把杀毛文龙与通敌联系起来,再加上袁崇焕一向力主和议,就断定他纵敌进京,迫朝廷订城下之盟,于是便问成了叛国的大罪。袁崇焕一时无法分辩,崇祯立即命锦衣卫将袁逮捕,投入监狱《国榷》,卷90。。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高捷等人乘机谋兴大狱,交章上疏,必欲将袁崇焕处死。官民百姓都误认为他通敌,没有一个人替他说情的。至次年八月,崇祯将袁崇焕判处最残酷的磔刑,就是俗话说的,千刀万剐,死得极惨。据说处刑后,许多人都争食其肉,以泄心中之愤。袁死后,其家产没收入官,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明史》,卷259,“袁崇焕传”。·w-e.n·x~u\e!t¨x?t-.*c`o\m.。

袁崇焕被捕后,部将祖大寿惊惧异常,率军东走山海关。袁军听说主帅被拿问,立时走散了一万五千余人。崇祯急令满桂总督入卫京师的各路援军。满桂是蒙古人,十分骁勇敢战。他率步骑五千,于十七日大战永定门外,寡不敌众,被后金兵击溃,战死于阵中,总兵官黑云龙、麻登云等被俘,投降了后金《明史》,卷271,“满桂传”。。这时,后金诸将争请攻城。太宗笑着说:“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昭梿:《啸亭杂录》,卷1。十二月末,太宗留下一封致崇祯的请和的信后,率军离京东归,连下遵化、永平、滦州、迁安四城,留兵据守,其余众军都随太宗返回沈阳。

清太宗率军进围北京,是后金兵进关的第一次大演习。它不仅使这支铁骑得到长途行军作战的训练,而且也获得了与明朝主力会战的经验,因而增强了夺取全中国的雄心。太宗利用这次进兵,巧妙地施展反间计,假崇祯之手杀死他最嫉恨的袁崇焕,为后金铲除了一个劲敌。在当时和其后很长时间,人们一直认定袁崇焕资敌通敌,死有余辜。直到清入关后修清太宗实录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袁崇焕冤死才得以昭雪。太宗设间杀袁崇焕,再联系到袁崇焕妄杀毛文龙,这一套纵横捭阖可称为“连环计”,适足以显出太宗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军事和政治本领。

---------------

第五节辽西对峙(5)

---------------

三、大凌河围城战

清太宗率大军东归不久,明朝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督理军务,重新组织力量,只用十几天工夫,就收复了后金兵占领的永平、遵化、滦州、迁安四城,拔除插在京师脊背上的四颗钉子。孙承宗收复关内四城以后,于崇祯四年(天聪五年,1631年)正月东出巡关,准备重新整备关外的防务。辽东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