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清太宗全传 > 第69章完结

第69章完结

八月一日,大军驻旧辽阳河,蒙古各部落率兵来会,举行酒宴,为他们远道而来洗尘慰劳。*微·趣·小·税+ `免/费\岳.黩+在这里分兵两路:一路由贝勒德格类、岳托、阿济格等率兵二万,经由义州,屯驻于锦州与大凌河之间;一路由太宗率领经由白土场,趋广宁大道,约定六日两军会于大凌河城。

大凌河城从七月中旬左右动工修复,到这时才只有半个多月。辽东巡抚丘禾嘉自作主张,同时修复右屯城,分散了人力和物力,结果大凌河城雉堞仅修完了一半,就仓促闭门拒战。城中原有官兵一万六千零二人,后派出买战马及守宁远的共二千二百人,实际人数是一万三千八百零二人,夫役商贾约一万多人,全城共计三万余人《明兵部呈为王道直报大凌河城之役明军损失情形本》,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六日夜,后金兵两路汇合后,开始围城。太宗总结以往的教训,认识到,至少在目前,攻坚不是后金的长处,这次改为围而不攻,迫使城内粮尽援绝而投降。他指示作战方略说:“攻城恐士卒被伤,不若掘壕筑墙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则与战,外援若至,我则迎击。.l+a^n¨l_a?n-w-x¢..c~o?m¨”《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兵力部署如下:

正黄旗固山额真冷格里围北面之西侧;镶黄旗固山额真、额驸达尔汉围北面之东侧;阿巴泰居后策应。

正蓝旗固山额真觉罗塞勒围正南面,莽古尔泰、德格类在后策应;镶蓝旗固山额真篇古围南面之西,济尔哈朗在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吴内格围南面之东侧。

正白旗固山额真喀克笃礼围东面之北侧,多铎在后策应;镇白旗固山额真伊尔登围东面之东侧,多尔衮居后策应。

正红旗固山额真、额驸和硕图围西之北侧,代善居后策应;蒙古固山额真鄂本兑围正南面;镶红旗固山额真叶臣围西面立南侧,岳托居后策应。

蒙古各贝勒自率本部兵围其隙缝处《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

城四周布署主攻与策应,实际上等于安置两重兵力,而蒙古兵为机动,居间进围。这次用兵与往次不同,不仅战术有了变化,而且还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大炮,这就大大提高了后金兵的战斗力,初步改变了过去挨轰挨打的局面。,d,a′w~e+n^x`u¨e~t_x¨t-.\c^o`m^从这年开始,后金已经能独立制造大炮,还有从明兵手中夺取来的,投降带过来的,大炮的数量也不算少了。为此,太宗在各旗成立一个炮兵营,各配备红衣炮和大将军炮计四十门。这次围大凌河城,太宗首次携带大炮,命令额驸佟养性率领汉兵,把大炮安放在通往锦州的大道上,堵截明朝援兵。

以上各旗绕城及侧重西面防明锦州援兵,共托营盘四十五座,周围绵延五十里,他们各在自己防区环城挖掘大小四道壕堑:一道深宽各丈许,一道环前道壕再挖一条宽五尺、深七尺五寸的壕,铺上秫秸,覆盖上土。据此壕五丈远的地方筑墙,高丈余,墙上加垛口,远看如一道城墙。各旗还在自己营地周围挖掘一道拦马小壕,深宽各五尺《东华录》,天聪五年八月;又《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太宗发布命令:各旗将士严守阵地,不许放一人出城。他自己则整天高坐城南山冈,时刻注视城内动静。

这一套严密的围困工事,称得上水泄不通,风雨不透,表明太宗此次用兵志在必胜的决心。连明人也惊叹不已:“逆奴围凌,连控四壕,湾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故虽善战如祖大寿,无怪其不能透其围。”此围“封豕长蛇,其毒螫乃至于此。”《明与后金大凌河城之战史料片断》,载《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困守在城里的明将祖大寿等起初还不时地出动数十人、几百人的小股部队,或企图出城收割庄稼,或为骚扰,或作试探性的突围,都被后金兵给打了回去。有一次,太宗用计,把后金兵伪装成明援兵,引诱他们出城。祖大寿不知是计,果然率兵出城,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祖大寿吃了多次亏,从九月下旬以后,再也不敢出战,总是城门紧闭。祖大寿惟一的希望是,朝廷能派大军来解救他们。的确,朝廷也作了颇大的努力。八月十六日,太宗围城才十天,松山城出动明兵两千前来支援。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与总兵吴襄、宋伟合兵六千赴援,与清兵大战长山(大凌河城东南)、小凌河间,被逐回锦州。九月十六日,太宗率军出击锦州,断绝对大凌河城的增援。至中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