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加速满族社会进步(2)
---------------
在吸收东北各边区少数民族加入满洲共同体的同时,还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汉族加入。,6*妖*看¨书`罔- ¨首*发′太祖进入辽东后,汉族同满洲建立了最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同明朝交战中俘获了大批汉族官兵,还有自愿来降来归的,他们多半被编入八旗满洲,时间一久,他们中有些人就自报为满族。后金建国后,并不禁止满汉通婚,因而在统治集团,在底层平民中,两个民族通婚的现象颇为普遍,与满族结婚的汉族男女中就有的成为满族,而他们的后代也多从属于满族。因为当时满族是一个统治民族,汉族中一些人倒向满族一边是很自然的事。
很清楚,满族的形成与扩大的过程,也就是满洲、海西女真及野人女真与各民族融合的过程。由于有各民族加入,这就打破了原先基本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界限,而增加了非血缘的成分,从而使满族无论在人数上和质量上都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天聪九年(1635年),太宗正式宣布更定族名为满洲,显示了她以新的姿态屹立于祖国东北。
应当指出,在东北边区各民族加入满族共同体后,原部族名像虎尔哈、瓦尔喀、东海渥集等自此便消失了。太宗虽然把各族大量人口迁往盛京等地,但他还规定留下一部分仍居本地。这留下的部分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都是未并入满族的部分成为一个民族。太宗及其后继者将他们按姓氏(喀喇)和村屯(噶珊)为单位,编入户籍,“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墈?书`屋¨小^说^王¢ ¨首!发_”《清朝文献通考》,卷271,“舆地”3。并按规定向清朝“朝贡”即缴纳赋税,充分体现了民族的独立存在和地方统归于中央的隶属关系。
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后金(清)的社会经济是适应满族社会发展,并继明朝的黑暗统治之后,在长期战争残破的基础上进行重建而恢复发展起来的。
作为后金(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辽东地区,具有沃野之饶,山川之利,河海之便,经历代王朝不断开发,已成为东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有明一代,它是“九边”重镇之一为防患蒙古,明开国以来,沿北部列镇屯兵,先后开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陕西,合称“九镇”或“九边”。,护卫“神京”的藩屏。明朝在这里大规模屯田,以军屯、民屯两种形式,广泛开发土地资源,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例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收成粮食五十三万石,永乐十年(1412年)增至七十一万余石。显见粮食充裕,不仅可供本地区十余万驻军,而且支援关内陈仁锡:《无梦园集》,“辽屯原额”。。最富庶的辽阳地区,“岁有余羡,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辽阳县志》,卷1。。有一首诗,内中描述了这种景况:
既筑边防固,仍修沟险洪。汙莱成沃土,戍卒且农工。`狐^恋¨蚊,穴\ ~蕞.歆*漳`节*更!鑫!快^顿觉民生厚,适当吾道隆。……李辅:《全辽志》,卷6,“艺文”下。
粮食丰足,边防安静,人口迅速增长,社会上展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有诗为证:
日照千门物色新,雪消山郭静风尘。闾阎处处闻萧鼓,辽海城头也有春。
又有一首诗唱道:
东土春深花亦然,家家耒耜出城边。麦禾浪逐春风起,谷种报随时雨连。尽说今农胜往社,不将旧负典新田。……李辅:《全辽志》,卷6,“艺文”下。
那时,军民安堵,各务本业,视辽东为“乐土”。自明中叶以后,政治日益黑暗,守边将吏腐败,屯田荒废,辽东每况愈下,转入衰败之中。而建州女真的兴起,连年与明朝争战,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衰败的趋势。继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发起了辽沈战役,整个辽东地区处于战争状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惨遭蹂躏。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年)一年内,十余万人死亡,&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