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清军根本无意攻打京师,也不想围困。\如^闻·罔. -已¨发~布!蕞-芯\彰·结^阿济格依照太宗规定的作战方针,机动灵活,凡遇城堡估计能攻下就攻,攻不下就走,不以攻占城池为主要目的,而是在京师周围攻略城堡,不断消耗明军实力,挫败其锐气。因此清军很快离开沙河和清河,于七月十五日,攻克宝坻,杀知县赵国鼎。二十一日入定兴,下房山,战涿州,攻固安、克文安、永清(均在北京南),分兵攻漷县(北京通县)、逐安、雄县、安州、定州,趋鄚州口,不下,转攻香河,破顺义,知县上官荩自尽,其余将吏都被杀。紧接着,转向东北,至怀柔,陷西和,占河西务(香河南,大运河西岸)。到八月十九日,清兵分屯密云、平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清军紧紧围绕京师,“徧蹂畿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6。,凡城池堡镇无不攻击、抢掠。阿济格向太宗报告,共克十二城,五十六战皆捷,获人畜十七万九千八百二十《清太宗实录》,卷31,3页。《东华录》,崇德元年九月作:克12城,52战,俘人畜18万,今从“实录”。*萝*拉_暁?说- /追^蕞~新~蟑\洁/。这份奏疏未免夸大,例如,清军也并不总是打胜仗,刚入居庸关,明大同总兵王朴驰援,清兵被斩杀一千一百零四人,又有一百四十三人被俘;激战涿州时,清军损失了二百余人《国榷》,卷95。,等等。明朝统治集团虽说腐败透顶,却也不乏忠臣义士。清军攻定兴时,辞官居家的前光录寺少卿鹿善继毅然离家进城,与知州薛一鹗等共守,坚持了六天而城破《明史》,卷267,“鹿善继传”。。此时他正守南门,清兵持刀逼其投降,他严词拒绝,发怒的清兵对他连砍三刀,又射一箭,当即身死,时年六十二岁。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在当时也称得上是民族英烈的大壮举,但“犹捧一篑以塞溃川,挽杯水以浇烈焰”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2。,挽救不了明朝迅速崩溃的颓势。
八月三十日,阿济格率军经雄县北去,奔冷口东归。明督师兵部尚书张凤翼侦知消息,率军出京,从后面赶来;总督宣、大兵马梁廷栋也挥师北上,尾随清军,却不敢发起攻击。~e/z\k!a/n.s`.!c?o?m+张军行至迁安五重安驻扎下来,“固垒自守”。当清军就要出冷口时,守关的明将崔秉德请求力守关口,堵住清军的归路。总督高起潜骗他说:等清军出关一半再进攻。
九月一日,清军携带掠取的十八万人畜及其他大批物资从容出冷口,“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他们还砍下木头,在上面写了“各官免送”四个大字,扔在道上,以戏谑明朝将吏《国榷》,卷95。。浩浩荡荡的清军人马一天出口几次,“次第引归”,连续四天才全部通过《明崇祯实录》,卷9,11页。。照一般常识,在撤退时,应以精兵殿后,防止敌人追袭。阿济格一反常态,竟将辎重放在队伍后边,他自己却前行而不顾。回到盛京后,太宗知道此事,将他狠狠训了一顿,所幸当时明朝将士懦怯不敢战,眼睁睁地看着清军满载而归。高起潜和张凤翼得到侦察骑兵的报告,知道清军已撤退完毕,才装模作样地挥师前进到石门山(河北抚宁东),向崇祯报捷:斩敌三级!张凤翼和梁廷栋身负重任,“恇怯不敢战,近畿地多残破”《明史》,卷257,“梁廷栋传”。,言官把责任都算到他俩身上,累次上奏章参劾。两人更加恐惧,明知清兵退后,北京解严,他们必遭重罪,于是,每天服用大黄麻求死。二日,张凤翼先死于军营,十天以后,梁廷栋也死了。果然,不出所料,法司拟了他们的罪状,将张凤翼罢官、梁廷栋处死,幸亏已死才免除了刀斧之苦《明史》,卷257,“张凤翼传”。。
---------------
第六节纵兵征明(3)
---------------
二、铁骑闯冀鲁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二十三日,太宗发布征明的命令: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为副,统左翼兵;以贝勒岳托为扬武大将军,杜度为副,统右翼兵八旗分为两翼:左翼是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其次序都自北而南。见《茶余客话》,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