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希伯来民族简史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

第六章 被掳时期(The Exilic Period)

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耶路撒冷城、所罗门圣殿被毁,国中的精华与上层人士被掳去巴比伦异邦,进入巴比伦囚虏时期,这个时期持续近半个世纪。~优¨品,暁\税′王· \勉~肺^悦¨犊,公元前538年,波斯古列王(Cyrus元前590~529年,亦称居鲁士王)兴起,释放犹大被掳的人归回巴勒斯坦。公元前586~538年,这一段时间称为被掳时期。

第一节 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大人

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犹大国家灭亡,巴比伦征服者将犹大国的官员、上层人士、技术人员掳去巴比伦,这是主要的一部分。但事实上不可能全部被掳走,剩下的一部份贫穷老弱,留下看守田园,“修理葡萄园,耕种田地”(《列王纪下》25:12),另外还有一部份流亡于邻邦埃及,接着流散到地中海沿岸各地。

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大人属于国家中的上层分子、工匠、技工、手艺人等,闻名的以西结先知也在被掳的人群中。新巴比伦王对待犹大俘虏远比以前的亚述王宽容得多,如北国以色列灭亡后,亚述王撒珥根二世将北国居民掳去亚述后,被强制分散各地,化整为零,终于使北国以色列人逐渐与异族人同化,久而久之,成为“丢失的十个支派”。`天/禧`晓^说!蛧_ ¢已+发^布?最/芯′蟑^劫′这次被掳到巴比伦去的犹大人从若干资料上可以证明,他们仍可以聚居一地,享有一定的自由,并保留相当程度的民族习俗与特点。根据《以西结书》第一章的记载,以西结先知本人和一部分被掳者被安置在巴比伦的迦巴鲁河边。该聚居点称为“提勒亚毕”(Tel-Abib)“提勒”希伯来文为“土丘”或“小山岗”,即被掳犹大人的聚居点。除《以西结书》3:15提到此“亚毕山岗”外,《以斯拉记》中也提到被掳百姓聚居点的地名,如“特米拉”(Tel-melah)、“特哈萨”(Tel一harsha)等(《以斯拉记》2:59)。此处地名译文的“特”,与《以西结书》3:15的“提勒”在原文都是“Tel",指“土丘”或“小山岗”。-p′f·w^x¨w`._n?e/t\由此可知,被掳之民在巴比伦都有众多的“提勒”或“特”某某的大小民族聚居点。这种聚居点成为他们生活与崇拜既分散又相对集居的中心。

被掳之民在巴比伦异乡的初期情况,虽然圣经中没有很多的记载,但仅从《诗篇》第137篇这篇反映被掳时期的诗章中,就可以看出被掳之民在异乡内心的痛苦和对敌人的仇恨情绪。他们对耶路撒冷的爱恋与对巴比伦人、以东人的憎恶,形成了很鲜明的感情对比。这篇《诗篇》一开头写道:“我们曾在巴比他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要我们作乐,说:‘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诗歌的作者肯定属于一个身历其境,备尝身心磨难的被掳者,他目睹以东人对这场灾难的幸灾乐祸,亲眼看见巴比伦敌人的残暴肆虐,他心中充满复仇雪耻的情绪,因而发出了似乎越出常情的咒诅说:“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以东人说:‘拆毁,拆毁,直拆到根基!’耶和华啊,求你记念这仇。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象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篇》137:7~9)。

被掳初期,被掳之民不理解这场灾难的长期性与磨炼对他们所具有的意义。他们盼望很快结束这场灾难,很快得以归回故乡。公元前597年,约雅斤与首批被掳者在巴比伦只度过三、四年困难的时光,就有假先知迎合这种思想情绪,散布被掳之民二年之内就将归回,圣殿被掳去的器物亦将运回的虚假预言(《耶利米书》28:1~4)。耶利米先知力斥这种假预言的虚妄和危害,早在第一次被掳之后,耶利米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