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就写信给巴比伦被掳之民,劝戒他们要在巴比伦盖造房屋,安心定居下来,要“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耶利米书》29:5~6)。随着岁月推移,前后被掳之民逐渐适应巴比伦异乡的生活,他们从事各种社会生产劳动,包括商业、手工业、农业等,以后也有少数人在巴比伦上层社会中得到较高的位置。在宗教生活上,巴比伦异乡没有耶和华的圣殿,所以每逢安息日,在他们各民族聚居点,人们聚集一处,彼此安慰,互相劝勉,回忆先知早日的教训和预言。这种聚会形式和内容,逐渐成为犹太教后来犹太会堂(synagogue)的起源,发展为以后犹太教的正规崇拜形式与组织。在宗教思想上,被掳之民经历被掳的苦难,痛定思痛,他们对早日先知的预言与教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特别关于被掳终将归回,耶路撒冷必将复兴的预言,更大大坚定被掳之民将来归回祖国的盼望。旧约中最早的先知书卷《阿摩司书》的末后一章曾明确无误地预言说:“到那日,我必建立大卫倒塌的帐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坏的建立起来,重新建造,象古时一样……,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掳的归回,他们必重修荒废的城邑居住,栽种葡萄园,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园,吃其中的果子,我要将他们栽于本地,他们不再从我所赐给他们的地上拔出来,这是耶和华你的上帝说的。”(《阿摩司书》9:11,14~15)。被掳之民早先对先知的预言将信将疑,经历被掳的严酷事实,他们感悟了先知在各个时期对君王和众民的警戒、劝勉和谴责,以及预言和应许都是真实可信服的。被掳时期中,先知的权威地位在民中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