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公元前324年春回到苏萨,第二年回到新都巴比伦,同一年六月(即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豪饮得急病,十天后死去。亚历山大死后,尸体被置于金棺中,运至埃及亚历山大城埋葬。
二、亚历山大帝的希腊化运动
亚历山大少年时就读于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 元前384~322年),除学习各科学科目外,特别醉心于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人物。他深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雄心勃勃地要向整个东方世界传播希腊的文化,首先要使地中海以东地区都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当然也包括巴勒斯坦的地区在内。亚历山大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宗教宽容政策赢得犹太人的拥护,乐意接受希腊的文化,如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采用希腊式建筑等,甚至不少犹太人加入亚历山大的军队,充当亚历山大向外征讨的雇佣军。犹太人的希腊化首先表现在生活、物质方面,以后逐渐发展到精神方面,如欣赏希腊的艺术,研究希腊的哲学等,并以熟谙希腊语作为有文化素养的标志。亚历山大帝在其占领区建立数十座以亚历山大为名字的希腊化城市。在埃及尼罗河口三角洲建立的亚历山大城,不仅移居希腊人,也移居埃及人和犹太人,各占城市的一区,享受民族自治的权利,但以希腊语作为此城市的通用语言。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在波斯时期,已逐渐使用阿拉米语(Aramaic圣经译“亚兰文”),因阿拉米语是波斯帝国的通用语言。至希腊时期,希腊语取代阿拉米语成为帝国内的官方语言。在亚历山大帝希腊化运动的影响下,犹太人竟相学习希腊语。因此到公元前300年时,流亡在外地的犹太人多数已不熟悉古希伯来语而涌现了一些犹太人的希腊语作家。至于阿拉米语仍一直存在和应用到罗马时期(耶稣也使用阿拉米语),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才彻底被阿拉伯语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