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先秦 > 第9章完结

第9章完结

坚白石离,大概是说有一块石头,用眼视之是石头形状、而它是白色,用手触摸感之则是硬……所以你印象它是石头,是因为你的视觉+触觉+心识判断(据其形状)而成。/萝·拉+暁/说! _首.发^但这并不一定真实,因为它作为石头存在着,只是你自己将视、触、识三觉合并理解从而认为它是石头而已。因此,他的结论是:白色与坚硬并不是结合在石头里面,而是脱离石头独立存在的。这就是“离坚白”学说的主要论点。这一学说把事物的各种属性一方面与物质实体割裂开,另一方面又把它们一一孤立起来而否认其统一性。这在哲学上就意味着一般不是存在个别之中,而是可以脱离个别单独存在的。公孙龙“离坚白”学说的诡辩性质,在他的“白马非马”的命题中表现最为明显。这是西方哲学范畴里的认识论,注重拆细分析,故冯友兰先生冠之以“离”字。《淮南子》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

公孙龙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精-武+晓*说¨网\ ·追!嶵′欣_章*劫,但在逻辑学上,他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也分别体现出了他的宇宙时空观、运动论、相对论、矛盾统一、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以及用“变量”的引入试图解释自然界,初具微积分学的小小萌芽,其次,也在命题中体现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是“止贪争”,“泛爱万物”(《庄子·天下》)、“去尊”(《吕氏春秋·爱类》)和“偃兵”(《韩非子·内储说上》),类似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二者作为下层阶级的代表,在释放奴隶,解放生产力上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惠施的“泛爱”是无差别的更广泛的爱,比墨家的在承认人有贪富贵贱差别的前提下所讲的“兼爱”,在追求“众生平等”这一目标上走得更远。!优!品·晓-说′罔! ¢已/发^布!罪*辛,章^結·

2.杂家:博物学家的前辈

杂家,是先秦时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术思想中的九流十家之一,杂家之所以为杂家,是因为杂家不具有原创思想,而以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见长。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集,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自从班固《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胡适先生在其《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中认为:“杂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杂家的新名。汉以前的道家可叫做杂家,秦以后的杂家应叫做道家。研究先秦两汉之间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认清这一件重要事实。”他还指出,战国晚期以后,思想多倾向混合。法家是一个大混合,阴阳家也是一个大混合,道家是一个更伟大的混合,汉朝的儒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混合——这些学派其实都可以叫做“杂家”。

虽然杂家的著作中都崇尚道家的政治主张,但这不是杂家流派的全部内容。所以说,道家与杂家不能混为一谈。《汉书》的分类是有其根据的。杂家虽然并非原创,但它研究的还是人类社会的哲学,对于乱世而言,这样的流派学说有其存在的土壤。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