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势日益激变的今天,如何在外交上取得主动权,跟我们的外交哲学思想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10.法家:以法治国,名闻天下
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回望法家的盛极一时,法家的地位不过就是一根拐杖或者一把轮椅,把当时七个发育不全的孩子中最有前途的孩子扶了起来,之后,这根拐杖或轮椅就被丢进了火坑里,可喜的是,这个孩子很争气地代代繁衍至今天。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而治”的思想。然而,虽然三家的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种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三家的这种观念,来源于对于人性的论断——性善论,因此,这些救世思想大多是理想化的。
与孔孟同属儒家学派的荀子却不认同,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因此,他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继孔孟的“仁”、“义”之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从注重秩序和规范来说,荀子就是法家的先驱者,而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则是法家的杰出代表。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