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古人认为其是阴谋学家,韩非子的著作一大部分是关于阴谋的论述。韩非子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子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韩非子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子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做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