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先秦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但是,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x_i¨a¢o+s!h~u\o,w`a!n!b_e?n¢..c,o-m′如果秦始皇真的长生不老,或者继承皇位的不是胡亥,而是长子扶苏,中国的历史会是怎样呢?或许依然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但至少大秦会多传几代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我们在挖掘秦国灭亡更深层的原因。追根究底,那就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并不仅仅是为了强国争霸而存在的,对于任何时代的任何朝廷,如何为自己的统治加上一双迷惑众生的翅膀,借以掩护自己推行的各种政策,都是必须的。大秦,正是缺了这双翅膀。如果把大秦比做刚飞上天空的飞机,法家造就的就是它庞大的机身,而那双稳定机身的翅膀,有人呼之欲出,那就是儒家思想。

没错,战国时代的秦国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匮乏的地方。秦国处于偏僻的西方,虽从襄公时代仰慕和学习华夏文化,却始终被视为“戎狄之国”,又因尚武被称为“虎狼之国”。据史学家考证,《春秋公羊传》称秦为“夷”,《春秋谷梁传》称之为“狄”。商鞅更认为,秦国风俗制度为戎狄式的,父子妻室同居一处。《管子》则认为,齐桓公西征,取得白狄之地,一直打到西河,“秦戎”方才表示服从。~兰?兰¢文*穴\ ~耕+鑫,罪·筷?战国末年,山东诸国仍视之为“戎虏”,有人说:“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而在诸子百家思想爆发的年代,最先也是最为普及的儒家思想并未在秦国得以传播。唐代诗人韩愈发出这样的感慨“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意思是说,孔子在西行游说讲学的过程中没有到秦国去,真是只摘到了星星遗漏了日月啊!尽管很多人解释为韩愈感叹孔子讲学半途而废,但是反过来,是不是也在感叹,如果儒家思想在秦国得以普及的话,秦国就会是另外一番前景呢?

所以,我们敢断言,只要是“内力”深厚能够驾驭无翼飞机的秦始皇不在了,其继承者换做任何一个人,大秦帝国终究还是会覆灭。而,我们都会禁不住乐观地想象一下,要是扶苏即位,对儒家颇有几分好感的他,或许就是大秦帝国扭转乾坤的唯一人选。可这,谁又知道呢?

第五章 憾,独尊儒术,万世经典再无存

1.窜改儒术董仲舒

儒家应该感谢董仲舒,没有他也就没有儒家流芳千年深植民心的今天。但是,诸子百家应该咒骂董仲舒,没有他,百家的思想也就不会淡出历史的记载,更不会那么迅速地失传。~萝′拉¢暁-税′ ?更?欣¢醉+哙^中国学者们对董仲舒恨到骨子里,没有他,中国思想界也不会从百花齐放的春天一步跨进万物萧疏的寒冬。

但是,任何事物,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我们在痛恨的同时又忍不住回过头去翻开那页历史,窥探其中更加耐人寻味的字符。一种思想最理想的推进过程就是以继承、批判、创新与发展来循环的。董仲舒就是那个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人。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如果不被继承,不经过同类的竞争,就不会有创新的机会,更谈不上发展与进一步的继承了。

西汉政权建立初期,内忧外患百弊并存。政治上,不得不暂行分封,但为时不久,诸王坐大,至景帝时,终于爆发“七国之乱”。虽然旋即被平定,由于并未从体制上真正解决问题,隐患依然存在。此时的边患还是来自于北方匈奴的侵扰,尽管凭借娄敬“和亲”之策,苟安延年,但反击匈奴这一工作,需要西汉的实力,也需要作战的最佳时机。这是两项需要后世继承人努力完成的任务。西汉初年承接秦末大乱之势,社会凄凉残破,经济彻底崩溃。为了恢复经济,有大秦独尊法家而迅速覆灭的前车之鉴,汉文帝景帝之时奉行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终于使国家恢复了元气,一片太平景象。

公元前140年左右,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刘彻即位。承接“文景之治”的盛世之风,他一边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政体;一边外勤用兵,征讨匈奴以除边患,同时开疆拓土,扩大汉家基业。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须从多方面转轨变型,这就需要一个权威的思想作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政治任务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