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假如这不是唐朝 > 第45章完结

第45章完结

开成三年(838年)正月,李石骑马上朝,中途遭到刺客射杀,马受惊后驮其回府。+0`0·小,说′徃+ *埂+歆_最.哙\不料府门外也埋伏着刺客,刺客挥刀来砍李石,砍断马尾,李石幸免。文宗知道后大惊,命神策遣兵护卫李石,并下诏追捕刺客,未得。百官惊惧,甚至有人不敢上朝了。

为了免遭杀身之祸,李石向文宗上表请求辞去相位。文宗无奈,只好让李石挂相衔出任荆南节度使,这时朝中再没有一个敢直面仇士良的人了。

掌握了国家大权的仇士良,其全部心机都用在如何保持自己的地位上。他不许皇帝过多地接触读书人,也不许皇帝过问国家大事。一旦皇帝稍有不从,他就会琢磨着是不是再换一个人当——这种事情他做得驾轻就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朝中百官经历多次政变之后,为之一空,甚至连朝廷日常的运作都已经难以维持。在这个时候,仇士良保持了对大臣的一贯不信任,他甚至都不愿意自己的亲信去填补这些空缺,宁可让这些位置就这么空着。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神仙也无法治理好国家。¢s_o?k~a·n_s_h+u¨./c¨o-m′他所做的只是牢牢控制住神策军(禁军),以此保持住自己对皇帝的优势地位。

开成五年(840年),文宗病死,他诏令敬宗子太子李成美继位。仇士良因为太子不是他立的,就杀了太子,另立文宗弟李炎为皇帝,即唐武宗,年号会昌。因武宗是自己立的,仇士良更加猖獗,竟对武宗指手画脚,凡武宗所宠的人,无论乐工,还是内侍,皆诛杀贬谪。武宗刚毅果断,喜怒不形于色,对于仇士良采取“内实嫌之,阳示尊宠”的办法,接着任用李德裕为相来排斥仇士良。

仇士良已感觉出自己被武宗疏远,于是就用鼓动禁军闹事的阴谋妄图挤走李德裕,夺回自己的地位。

会昌二年(842年)十月,李德裕起草赦书,减禁军衣粮及马刍粟,仇士良便鼓动禁军哗变,围攻李德裕,借此铲除他。李德裕看穿了仇士良的阴谋,急速求见武宗,武宗大怒,立即派人对神策军宣旨:“赦令自朕意,宰相何豫?尔渠敢是?”于是风波平息,仇士良未得逞。+1¢5/9.t_x?t\.*c-o·m*至此后,仇士良日夜不安,自知作恶多端,说不定哪天就大祸临头。不久,武宗就把他削为内侍监,知省事。

会昌三年(843年),他请求告老还乡,宦官送他走,他还对党羽们传授驾驭皇帝的经验:“不要让天子闲着,应该常常以奢靡来掩住他的耳目,使他沉溺于宴乐中,没工夫管别的事情,然后我辈才能得志。千万不要让他读书,不让他接近读书人,否则,他就会知道前朝的兴亡,内心有所忧惧,便要疏斥我辈了。”

武宗并没有放过他,第二年,削去他的官爵,抄了他的家,仅留下他一条性命。不久,仇士良病死。可惜,这只是武宗针对仇士良一人的反击,却不是面向整个宦官群体。虽然没有引起什么反弹,但是对于皇权的巩固却是毫无用处。

所以,唐朝的衰落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第四节衰落,不可避免

唐朝的兴盛与衰落其实都有一种匆忙的感觉,开国没多久,忽然就进入了前所未见的盛世;盛世没多久,忽然就开始衰落,而且一蹶不振再无回旋余地。我们可以说唐朝的盛世是因为隋朝的遗产以及开国前几代贤明君臣的共同作用,但对于衰落,就不能这么简单地认为——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套用过来就是,兴盛的帝国总是相似的,衰落的帝国却各有各的原因。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19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

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际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