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 第75章完结

第75章完结

由于北朝鲜的威慑是持续不断的,所威胁的也只有一个特定的目标,北朝鲜的威胁确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_幻¢想!姬` ?已~发*布-醉?鑫?漳¢节-这一点与机械的威慑理论的一贯观点倒是相符合,但却极为少见。在通常的情况下,危险不会持续不断,而在某种假想的严重危机发生时才会出现。同样,危险的形式、程度和威胁对象也不会是具体的;因此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危险才是最可取的,也没有现成明了 [ 注:例如,在制定美国的“战略”力量规划时,先假设苏联对美国核力量进行全面的第一次打击时,美国的核力量处于正常的戒备状态,很多导弹潜艇停泊在港口,只有少数几架轰炸机在跑道上待命,因此只有部分力量可以投入使用。然后,根据这一设想计算出美国第二次打击能力的各种需求。同样,可以设想苏联部队已经完全进入作战状态,而考虑到遭受打击后蒙受的损失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对美国的力量还要做更保守的估价。弹道导弹在发射,助推、飞行、弹头分离、末段弹道和爆炸等各阶段的累计“递降因数”可能达40%甚至更高。因此。有些人可能觉得某种武器的数量已经大大超出了需要,而谨慎行事的部队规划者们却要对攻击后的生存力量和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出保守的估计,在他们的全面估价中,同样数量的武器可能才勉强够用。′丸^本*榊-戦, ?免?沸^越+犊′经常听到别人引用“过度杀伤”的计算方式,这种计算方式忽略了遭受攻击前部队的状况,可利用部队的有限程度和故障等因素的综合效果。此外,这种计算方式仅把城市当作打击目标,并将武器的数量与数目少得多的作为打击目标的城市相比较,这是很幼稚的。 ] 的答案。人们只能根据有时与极限情况相一致的假定威胁制定计划。

在朝鲜的例子中,劝止的作用还有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尽管在北朝鲜入侵后再对其进行轰炸(包括使用核武器的轰炸)也是可能的,但用来劝止北朝鲜入侵的主要方法是有效地保卫南朝鲜。可以通过拒止行为而不是通过惩罚(或“报复)行为达成劝止目的。因为防御性力量本身就具有通过拒止行为达成劝止目的的功能,正如进攻性力量本身就具有劝行作用一样。劝止的两种手段有原则上的区别,其不同之处可以反映在武装力量的具体构成上。.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

显而易见,通过拒止行为达成劝止的政策要比通过惩罚行为达成劝止的政策更为可取,不仅在朝鲜如此,作为一个普遍原则也是如此。欧洲的北大西洋联盟结合使用两种手段,达成其劝止目的。它们准备首先使用前线部队,然后使用战场核武器作为拒止手段,同时把美国、英国和法国的远程核力量作为惩罚手段。同样,用非核的拒止行为达成劝止的政策显然比用核惩罚手段达成劝止的政策更为可取。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建立联盟非核防务的各种建议,这些建议的目的正是要通过非核的拒止行为达成劝止。

采取通过拒止达成劝止的政策时,首先可以动用一切军事资源为抵抗侵略提供最有效的防御。如果这些准备工作劝止了敌人的进攻,当然再好不过;如果没有达到劝止目的,也可以把这些资源立即投入到全力抗击敌人的侵略中。换言之,没有必要从防御力量中转移资源,把它们重新投入到建立报复力量中,报复力量的破坏性巨大,但要阻挡推进中的敌军可能作用不大。相比之下,它的用途主要是对发动进攻的敌人进行惩罚。

其次,通过拒止行为达成劝止时不必对心理因素进行精密的计算;而要想通过惩罚达成劝止,则必须揣度对方的心理。通常的说法认为:为达到劝止的目的,必须有能力进行确定无疑的、其“损失程度令对方无法接受的”惩罚打击。除了具备惩罚的物质能力(即遭攻击后进行打击的能力)外,要使惩罚确定无疑就意味着把受害的一方和侵略的一方的通常特征对换一下,这种对换实在是很特殊的反常的逆转。受害的一方必须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发动毁灭性的进攻,而且考虑到对方可能还会有反惩罚措施,受害的一方必须做出一付无所顾及,不惜毁灭自己的姿态,才有可能达到劝止目的。相反,侵略的一方只有谨慎小心,不准备自我毁灭,才有可能被劝止。欧洲联盟是一个处于防御态势的民主国家群体,它们能否为自己树立一种无所顾忌的的集体形象,特别值得人们怀疑,欧洲联盟中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态度上也远不够强硬。

此外,通常的说法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