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第19章完结

第19章完结

听孔先生的话,那才真是没地方买后悔药。`h/u~l¨i*a!n^b!o′o-k?.^c+o_m-事实证明,刘备就是听信了这位超级名士的忽悠,才导致了后来的狼狈不堪,甚至妻离子散。当然,那都是后话。

问题来了,原本在青州的北海相孔融,什么时候跑到豫州的小沛来了?

这还得说到我们的老朋友:黄巾军。

简单来讲,孔融虽然文采风流、品德高尚、口才绝佳,属于天王一级的人物,但说到行军打战,用“低能”二字形容也是在抬举他。

有一回他隔着涞水与黄巾军对峙,黄巾军派前部吸引住孔融主力,左右二翼渡河直攻城池。孔融竟然一无所知,还一边饮酒一边指挥,潇洒自如。结果城被攻破,军队无所归,只好溃散逃亡。

就这样几年折腾下来,孔天王终于败光了北海所有的家底(估计刘备当年借的那三千平原兵也是凶多吉少),不得已只好避祸于徐州。或许由于和刘备有先前借兵这一层关系,孔融就来到了小沛,也为刘备引荐了陈群。+卡?卡·小+税?网\ /哽_新?蕞\快¨

刘备同样很够意思,用自己豫州刺史的身份,表孔融为青州刺史,于是两个光杆刺史就这么挤在小沛里相互慰藉。估计孔融每天就是喝喝酒、侃侃大山,刘备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或许二人偶尔也会纵论一番天下英雄,日子过得倒也相安无事。

孔融的身份、地位和名望绝非陈群可比,说话的分量足以压垮十个陈群,他所说的“冢中枯骨”是指袁术的先人,后来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移花接木变成曹操对袁术的评论。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曹操说这话要比孔融更具有说服力。

在陈登、孔融、糜竺的大力支持下,刘备最后“勉为其难”地同意领徐州牧一职。他随着一众徐州吏士回到下邳,交接官印,正式领到了一张“角逐天下”的入场券。

以上,便是历史上“让徐州”的大致经过。

想起三年前,刘备还只是个被黄巾军打得到处跑的高唐县令,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在没有打过任何一场史书上有记载的胜仗的情况下,扶摇直上,直升至东汉最高等级的地方首长,还辖有中原最强的军队之一,这简直比张无忌练成九阳神功之后又发现乾坤大挪移还要神奇。!比¢奇,中¢蚊?王′ `更~芯·最`全.

派系斗争

与《三国演义》中陶谦又哭又闹的场景相比,历史上陶谦只是在病重时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否真的代表陶谦的真实想法,其实还是颇有疑问的。甚至,由于这是遗言,我们并不能肯定陶谦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陶谦没有让徐州,又是谁让的徐州?为何又要让给刘备?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综观历史记载,刘备接任徐州牧一职,是糜竺与陈登二人一手促成的。这两个人都是陶谦帐下徐州本籍的高级干部,糜竺为商贾,陈登为世家,属于有一定话语权、掌握一定人脉资源的阶层,或许这二人的所为,正是代表着大多数徐州中高阶人士的想法。

说穿了,这在东汉末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例如曹操的兖州刺史,也是靠陈宫一张妙口说服大多数兖州仕宦所换来的,只是当年曹操有击破黄巾军的大功在先,可以合理解释兖州仕宦的支持。而刘备到徐州后不要说胜仗,连力气都出得不多,为何徐州仕宦心甘情愿拱他上位?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当然刘备的仁德、义名,或是他的会做人,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笔者的解释则是:派系问题。

前面曾提到过,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史书上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也因此陶谦麾下的主力,除了难以控制的泰山兵之外,就是他从故乡招募而来的丹阳兵。

相反的,徐州本地人士虽是徐州政权的核心干部,但却不曾见到有哪位徐州人士担任重要军职的记载。这种“文承徐州,武承丹阳”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带给徐州仕宦很大的不安。毕竟琅琊一地已被桀骜不驯的泰山诸将霸占,如果丹阳诸将也想画地为王,那整个徐州就要被这些外来者给把持了,这还得了?

这样的不安,在丹阳兵团总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