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在公文中很明确地使用了“盟主”一词来称呼袁绍,便等于承认了袁绍在关东各诸侯间的领导地位。¨c¨m/s^x′s′.¢n_e*t~袁绍也顺势回礼,称刘备“弘雅有信义”,既然徐州百姓自愿拥戴,盟主我嘛,自然也是乐观其成的。
笔者看过不少评论文章,就袁绍对刘备的称赞大做文章,说什么连老对头都称赞刘备有信义,可见他的仁义指数有多高云云。
笔者倒不觉得袁绍说出的这五个字需要什么特别的解读,袁绍可能只是单纯想不到要怎么形容刘备而已。要说他“海内知名,家世显赫”,显然有点夸张;要说他“英武善战,雄姿杰出”,又想不到什么战绩可以当得起这样的称赞。既然没啥好说的,只好随口说一句“弘雅有信义”了。
陈登的这步棋下得很妙。事实上,袁绍眼下就算不乐观其成,也管不了徐州之事。他北边和公孙瓒打得正热闹,南边还要操心小老弟曹操和吕布的战事,压根儿抽不出手来管徐州的闲事。-精?武·暁,说¨王¨ `芜\错`内¢容^
陈登便是利用袁绍无暇东顾之机,主动示好,不但掩盖了刘备之前隶属公孙瓒或陶谦的立场问题,同时透过结好袁绍,也暂时免去了曹操侵扰徐州的可能性。透过与袁、曹两家的联盟,又可以有效地扼制袁术的野心,可以说是一步一举三得的妙棋。
像这样高明的外交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出自陈登之手,当时刘备还没有开窍,不可能想到如此高明的策略。
当然,陈登会选择向袁绍阵营靠拢,也不见得是为刘备着想,多半仍是出于徐州仕宦的共识。毕竟当时袁、曹集团已明显居于上风,趁徐州政权新老交接的时候快点转换立场,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刘备、曹操、袁绍的“利益共同体”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刘备以他豫州刺史的身份,举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曹操稍后也将自己镇东将军的位置让给了刘备,并上表朝廷封他为宜城亭侯。
然而就在另一边,在刘备落难时拉过他一把的公孙瓒却仍旧和袁家陷入苦战;田楷则在青州继续苦苦挣扎,也不知道是死是活。!2,y,u,e¨d\u..-c.o?m!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个道理,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实践。
就在陈登等徐州仕宦的重重算计之下,刘备终于踏上了他前半生最高级别的位——豫州牧,摇身一变成了“刘使君”。
刘备同学,继续努力!
徐州仕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州牧府邸,庆贺新使君就职,认为刘备这个百战之将一定可以压倒蛮横的丹阳兵将,为徐州人谋福造利。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除了那个叫陈群的人。
下邳陈家
这里先把刘备放在一边,说一说下邳陈家——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值得讨论。
笔者是历史迷,同时又是漫画粉丝,所以有关历史的漫画看了不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由香港某漫画家创作的《火凤燎原》便是其中一部。它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是多么高的漫画质量,而是其中一些超越史实的设定。
例如它将河内司马家描绘成一个纵横天下的大商家,年轻的主事者司马懿更是屡屡靠着庞大的资金与隐秘的刺客部队介入政治,暗中影响着天下大势。
当然这是作者的创意,与史实无关,河内司马家乃是东汉传统的经学士族,除了念书以外就是当官,没有人会去做买卖,更不会养刺客。
不过,在那个时期的确有着一个纵横于各诸侯之间的家族,而家族的主事者也是一位年轻人。他穿梭于东方诸雄之间,利用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倾全力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在我看来,刘备、吕布、袁术、曹操等人,都只是这个家族的棋子而已。
这便下邳陈家。
那位年轻的主事者便是陈登。
陈家在下邳原已是知名大族,将这个家族真正推上汉末历史舞台的,是陈登的从祖父陈球。陈球兼通儒法,在灵帝时官至太尉,后来因图谋诛除宦官,反而为宦官诬陷,死于狱中,此壮烈表现使得陈家声望大涨。
陈球的儿子陈瑀后来官至吴郡太守,陈棕官至汝阴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