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这才是岳飞 > 第120章完结

第120章完结

退一万步说,如果赵构真觉得赵恒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他只需像朱元璋谋害小明王韩林儿一样,在大破金国之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赵恒办了,这样,所有问题不是全都解决了吗?

所以,赵构并不害怕赵恒回国,相反,为了提高自己在国内的声望,他多次打出“迎回二圣”的旗号。`n`e′w!t?i.a¨n,x_i-.^c*o′m!(很多人以为“迎还二圣”的口号是岳飞的专利,其实不是,赵构才是最早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其即位后的第一封诏书中就有“同徯两宫之复”的言论)将赵恒接回,由自己直接控制,显然要比留在金国充当金人的棋子要好得多。

赵构坚持认为靠打仗是绝对要不回“二圣”的,他自己就说过,“今日梓宫、太后、渊圣皇帝毕未还,不和则无可还之理。”

自从得知父亲徽宗皇帝的死讯,每次和议,他都不厌其烦地要求金人送还赵恒。当然,送还赵恒只是和议内容中的一个附带条件,和议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生存权。,咸-鱼/看′书^网+ ?免¨肺?跃¢犊/

为了和议,他可谓处心积虑,绞尽脑汁。从逃亡的那一天起,他从来都没放弃过对和议的追求。

也许有人会为他辩护道:南宋初建,基础差,底子薄,又遭受金国连续打击,国民经济严重受创,民生凋敝,赵构既觉得金国过于强大,自己无力收复失地,他通过和议来解除来自金国的威胁,使国家得以生存,又可以休养生息,使国力得到恢复,不也很好吗?

是,赵构在这个问题上是太悲观了,他没能正确判断出随着抗战的深入,宋金的势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宋军收复中原失地根本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但是,从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角度出发,赵构你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一半的领土被异国占领、自己的一半人民被异族奴役吗?

古罗马在皮洛士战争中曾对希腊人高喊:只要有一个外国人在意大利的土地上,罗马就决不谈和。再弱小的国家,也有责任去捍卫自己的领土和尊严,纵使国灭身死,也在所不惜!

但赵构既没有这样的血性,也没有这样的勇气。!q~i_u?s*h¨u,b.a+n/g_.,m^e*在蹂躏和欺凌跟前,他选择了卑躬屈膝。

金人摧毁了他的故国家园,掳掠他的臣民,残杀了他的亲人,甚至虐杀了他的父亲,奸淫了他的母亲,奸杀了他的妻女……但面对金人,他却能一口一句地自称“臣构”。

对他而言,只有和议,才可以获得自由、获得新生。

为了和议,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不会在乎岁币,不会在乎领土,岁币给得再多,也不会影响到临安小朝廷的侈靡生活,领土割让得再多,也还有半壁江山可以挥霍。

胆小如鼠的赵构是真的担心岳飞“稍有挫衄”,全盘皆输,战火一旦引到江南,临安就做不成安乐窝了,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见好就收,巩固现有成果。

而战场上的发展态势却被一代奸人秦桧正确地估摸到了,他非常清楚,金国一灭,他秦桧秦相公在南宋的地位将一落千丈、一文不值了。

现实的经历告诉他,刚回国便能跃居上相位,完全是因为自己背后有金国撑腰;而他在绍兴元年(1131年)之所以遭到罢免,则是没能成功地为赵构牵线搭桥搞好宋金关系。这次重返相位,他深谙其中奥妙,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地位。

绝不能容许岳飞立有盖世之功,挟有震主之威!

秦桧和他的党羽殿中侍御史罗汝楫等人一天到晚在赵构耳边发表他的悲观战争论:“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然后鼓吹和议的种种好处。

“金人会同意议和吗?”赵构对着秦桧弱弱地问。

“皇上放心,这次一定会成功的。”秦桧胸有成竹。

这次的形势确实比绍兴八年(1138年)好得多,而金人也已主动放出了和议的风声了。

就在赵构和秦桧打得火热之际,岳飞奉命回来了。

岳飞知道朝廷有秦桧作梗,“终不得行其志”,觉得与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