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庄子传:战国纵横百年纪 > 第29章完结

第29章完结

二十一岁的太子嬴渠梁继位,即秦孝公。+飕¢飕_小¨税,惘* \已\发*布*罪.新^璋¢劫·当年改元。

四月甲寅,魏惠侯把魏都从西部的安邑(山西夏县),迁至东部的大梁(河南开封)。

宋桓公急召群臣问策:“魏惠侯为何迁都大梁?”

戴剔成说:“秦献公连年伐魏,赵、韩无不救魏。去年魏惠侯击败赵、韩,秦献公趁机伐魏,赵、韩不再救魏。魏惠侯无力独自抗秦,于是避秦东迁。”

戴驩不同意:“迁都乃是大事,并非想迁就迁。三年前秦献公第一次伐魏,赵、韩救魏。去年秦献公第三次伐魏,赵、韩不救魏,魏惠侯怎么可能今年避秦迁都?九年前魏惠侯即位以后,就已开始建筑大梁城、大梁宫、夹林、兰台,筹备迁都。”

宋桓公问:“魏惠侯如果并非避秦,为何迁都?”

戴驩说:“为了争霸天下,代周为王!大梁宫的规格,不仅僭越周礼规定的诸侯宫殿规格,而且超过了洛阳王宫的规格。三家分晋以后,赵国在北,韩国在南,魏国居中。魏文侯东灭中山,西伐秦国,攻取河西七百里地,秦国退守函谷关以西。+x.i!a/o~s′h¢u\o\h?u·.~c!o,m+其时三晋团结,魏国东部处于韩、赵之间,十分安全,所以魏文侯定都安邑,重点防范秦国。但是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时期,秦国内乱不止,对魏毫无威胁。秦献公平定内乱以后,仍然无力收复河西七百里地。魏武侯不再满足于仅为三晋盟主,进而称霸中原,导致三晋离心。韩国原与洛阳相邻,拥有控制周王的地理优势。赵敬侯把赵都从晋阳(山西太原)南迁邯郸(河北邯郸),正是为了靠近洛阳,与韩国争夺对周王的控制权。近年赵、韩先伐周,后分周,都是为了控制周王。魏惠侯不愿赵、韩捷足先登,安邑又离洛阳太远,难以与韩、赵争夺对周王的控制权。况且田齐封侯以后,与魏争霸中原,不断征伐魏国东部。因此魏惠侯即位之初,为了控制周王,争霸天下,代周为王,即已决定东迁大梁。”

宋桓公说:“相国言之有理!但是相国曾说,当年亲楚敌魏,乃因魏都安邑处于靠近秦国的魏国西部,不在靠近宋国的魏国东部。四年前魏都远在安邑,魏惠侯尚且伐宋,寡人诛杀公孙颀,魏兵始退。如今魏惠侯东迁大梁,与宋近在咫尺,宋国继续亲楚敌魏,岂非将成魏惠侯首伐之国?”

戴驩诚惶诚恐:“彼一时,此一时。~精?武?小¨税~旺? ?埂/薪+蕞¢全′我没料到今日之变。”

戴剔成打圆场:“相国当年亲楚,固有当年之宜。如今形势不同,自应调整国策。”

宋桓公问:“右师以为,应该如何调整?”

戴剔成说:“魏为中原霸主,楚为天下霸主,均为宋之强邻。相国长期亲楚,容易招来魏伐。主公如果立刻亲魏,又易招来楚伐。魏惠侯东迁大梁,并非针对宋国,而是针对赵、韩、齐、楚。主公不妨先看赵、韩反应,再看齐、楚反应,然后根据诸侯动向,调整国策。”

宋桓公听从戴剔成,静观诸侯如何因应魏都东迁。

魏惠侯东迁大梁,采纳白圭之策,区别对待赵、韩。

对长期敌魏的赵成侯示好,把以前伐赵所侵的榆次(山西榆次)、阳邑(山西太谷),还给赵国。

对近年叛魏亲赵的韩昭侯强硬,立刻伐韩,攻取了泫氏(山西高平),改名高平。

韩昭侯采纳许息之策,亲往巫沙(河南荥阳北)朝拜魏惠侯。

魏惠侯大悦,停止伐韩。

庄周九岁,继续师从裘氏学儒。

裘氏说:“去年发蒙识字,已读《论语》,今年开读六经。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先读《诗经》,浏览十五《国风》,重点研读《雅》、《颂》。”

庄周有疑:“《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之土,为何全都属王?天下之人,为何生而为臣?”

裘氏说:“一贯三才谓之王,君王主宰天地人三才,所以孔子有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