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最问:“先生有何赐教?”
公孙弘说:“公子反秦,天下无人不知,士人无不敬仰。~兰?兰¢文*穴\ ~耕+鑫,罪·筷?但是如今公子不与芒卯同座,徒然激怒秦昭王,无助于阻止秦祸东来。魏昭王固然敬重公子,然而更加信任孟尝君。公子不如献策魏昭王、孟尝君:‘恳请大王、君侯允许我离魏仕齐!如果联秦伐齐顺利,我在齐国可为内应。一旦联秦伐齐失利,我在齐国可以修复魏、齐之交。’秦昭王深知公子反秦,一旦得知公子奉魏昭王、孟尝君之命离魏仕齐,必将疑心魏昭王、孟尝君并非真心事秦,秦、魏之盟就会破裂。”
周最拜谢受教。
公孙弘离魏往齐,不愿投靠亲秦的韩珉,于是投靠敌秦的苏秦。
庄子八十岁,改定第五篇《德充符》。
蔺且问:“《德充符》上篇,为何连写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三兀者?”
庄子说:“《养生主》已言,养身是养生之次,养心是养生之主。身心兼养为全生,遭受身刑为亏生,遭受心刑为迫生,迫生不如死亡。¨E+Z-暁·说`徃′ ?最?鑫·漳¢节~更+辛′哙?《人间世》已言,必须善于因应悖道外境,才能免刑全生。《德充符》进而阐明,免刑全生固然最佳,但是如果不能免刑全生,那么宁受身刑,不受心刑,宁愿亏生,不能迫生。三兀者正是如此。”
蔺且问:“《德充符》下篇,为何又连写哀骀它、支离无唇、瓮大瘿三恶人?”
庄子说:“三兀者不善于因应悖道外境,因而遭受身刑而亏生。三恶人善于因应悖道外境,因而免刑全生。三恶人实为三善人、三美人、三真人,仅因庙堂伪道颠倒善恶,颠倒美丑,颠倒真假,才会视善为恶,视美为丑,视真为假。”
蔺且问:“叔山无趾批评孔子‘天刑之,安可解’,为何鲁哀公却赞扬孔子是‘至人’?”
庄子说:“我曾告诉惠施,孔子六十岁以后,否定了五十九岁以前的主张。”
蔺且说:“弟子记得此事,但是仍不明白此篇为何对孔子先贬后褒。-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
庄子说:“吾师子綦认为,孔子至死未悟泰道。但我认为,孔子死前已经领悟泰道,仅是来不及把泰道传授给颜回以外的晚年弟子,所以我抉发了孔子晚年改宗的秘史。”
蔺且说:“夫子所言孔子晚年改宗,与世人所知完全相反,世人怎能相信?”
庄子说:“说不说在我,信不信由人。孔子晚年是否改宗,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孔子早已死了。重要的是,世人能否闻道改宗,能否得意忘言。”
蔺且问:“何为得意忘言?”
庄子说:“渔父以笼捕鱼,得鱼以后忘笼。猎户以网捕兔,得兔以后忘网。我以言寓意,达意以后忘言。世人读我之文,必须得我之意,忘我之言。”
八一 孟尝技穷魏韩朝赵,葆德日进宗师天道前289年,岁在壬申。庄周八十一岁。宋康王四十九年。
周赧王二十六年。秦昭王十八年。楚顷襄王十年。魏昭王七年。韩釐王七年。赵惠文王十年。齐湣王十二年。燕昭王二十三年。鲁湣公十四年。卫嗣君二十六年。
周最按照公孙弘之教,先命门客向魏昭王进言:“秦昭王痛恨赵武灵王叛盟伐秦,必将策动秦、魏、韩连横伐赵。赵惠文王为了抗衡三国,必将与齐结盟。秦昭王不愿赵、齐结盟,也将与齐结盟。秦、赵争相与齐结盟,大王在齐却无内应,不利魏国。不如派遣周最仕齐,作为内应。”
魏昭王说:“寡人将与孟尝君商议此事。”
周最上朝,向魏昭王、孟尝君进言:“大王、君侯去年联秦伐齐大胜,如果打算继续联秦伐齐,请允许我离魏仕齐。如果联秦伐齐顺利,我在齐国可为内应。一旦联秦伐齐失利,我在齐国可以修复魏、齐之交。”
魏昭王希望周最修复魏、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