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7^6′k·a.n·s^h_u_.¢c_o?m¢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武对曰:“秦地遍天下……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长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丹曰:“然则何由?”对曰:“请入图之。”
太子丹回国后,希望能找寻报复秦王的方法,但是“国小,力不能”。此后秦国不断出兵进攻东方各国,一步步蚕食,马上就要攻到燕国,燕国君臣都恐惧兵祸将至。太子丹也担心这件事,所以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这里鞠武和太子丹的问答,没有《燕丹子》里面那么长,但大意是相同的。鞠武对太子丹说“秦地遍天下”,土地广阔;“民众而士厉”,百姓众多而战士勇猛;“兵革有余”,军队打哪个国家都是绰绰有余。拥有这样条件的国家只要有意图向外扩张,则燕国的土地,就不知主人是谁了。秦国那么强大,燕国那么弱小,应该想尽办法保全自己才对。结果“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怎么能为了太子丹你一个人的恩怨,就要去挑衅秦国呢?
什么叫作逆鳞?龙脖子下有一片倒生的鳞片叫作逆鳞,相传谁碰了,龙就会与之殊死搏斗,非把对方咬死不可。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人也有逆鳞,那是他不想要别人碰到或提到的事情,你如果碰到或提到了那件事,他就终生恨你。国家更有它的逆鳞,你燕国今天要以小国去挑衅大国,还碰触它的逆鳞,请问大国会怎么报复你?这分明就是取祸之道!
太子丹说:“那怎么办呢?”鞠武答应帮他想办法,但此后想了很久,也没有告诉他是什么办法。
居有间,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鞠武谏曰:“不可。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所在乎?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过了一阵子,秦将樊於期得罪了秦王,逃亡到燕国来。太子丹接纳了他,让他在燕国住下来。鞠武立刻加以劝阻,他是怎么说的呢?
“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足为寒心”,秦王如此暴虐,而且对燕国还有积怒。为什么呢?因为你太子丹是逃回来的。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消除秦国的积怒,想尽办法保全燕国,结果你居然收留了他最痛恨的樊於期。~咸^鱼?看_书/惘. /首?发/你怎么能做这么危险的事?这就好像拿着一块肉在饿虎必经的路上等着一样,将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祸患!就算管仲、晏婴复生,也想不出办法来。
鞠武说得一点也没错,但现在太子丹都已经收留樊於期了,试问如果你是太子丹,你该怎么办?
别担心,鞠武有办法。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他说,“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不要让人知道樊於期曾经到过燕国,这就是打算“移祸江东”,让秦国的愤怒转向匈奴。接下来,再和韩、赵、魏、齐(这里就记得加上齐国了)、楚、匈奴组成联盟,然后才能想办法保全燕国。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太子丹说:“老师这个计策,耗时实在太久了,我的心苦恼得连一刻都等待不下去了。况且不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走投无路了才来投靠我,我绝对不会因为被强秦所迫而抛弃如此可怜的朋友,把他放在匈奴,这样我宁可死。希望老师帮我再想其他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把个人的交情放在国家的命运之上,这就是燕太子丹。
鞠武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