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年,陆逊用坚强的精神,非凡的才能,辉煌的战果,证明自己无愧于孙吴主帅级名将季军的荣誉。+w`d?s,c¢w¨.·n¢e_t^从用兵上看,他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和熟练运用火攻战术两方面,都与周瑜的赤壁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战果也有惊人的三点相似:一是兵力对比上,弱者战胜了强者;二是态势对比上,应战者打败了挑战者;三是年龄对比上,后生制服了前辈——四十岁的陆逊战胜了六十二岁的刘备,而三十四岁的周瑜战胜了五十四岁的曹操。他用自己的辉煌胜利告诉我们:任何表面上看起来实力非常强劲的对手,都会有他致命的软肋;冷静观察,找到对手的致命软肋;周密思考,细致策划,制定出应对方案;然后顶住各种压力,排除一切干扰,坚定地加以实施,就完全有可能以弱胜强,获得最后的胜利。到了这时,“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就不对了,应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正是:
且看书生高品质,赢来三国大奇功。
要想知道陆逊在淮南石亭建立的另一件辉煌战功,请看下节。
二 石亭凯歌
陆逊一生有两场关键大战,战场都带“亭”字,即猇亭和石亭。.d~i\n·g^d?i_a*n/k′a.n.s¨h!u~.~c+o*m¨上一节介绍他在猇亭之战中,以弱胜强击败刘备。今天讲讲他在石亭之战中,如何激战曹魏大将曹休。孙权黄武七年(228),曹休率领十万兵马,从淮南进攻孙吴。陆逊指挥六万精兵,前往迎战强敌。这场大战役的起因,竟然是一个诈降之计,而且这个诈降计,还是《三国演义》中,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这个著名故事的原版和原创。那么这个诈降计是怎么一回事?陆逊能不能在石亭之战中,继续谱写他以弱胜强的用兵传奇?这场大战又对当时的局势有何重要影响呢?
孙权黄武元年(222)十月,猇亭之战四个月后,孙权因为西面的威胁彻底解除,于是与北面的曹魏公开决裂,建立“黄武”年号,完全独立,自称吴王。
被孙权为缓解北面压力而假装俯首称臣,忽悠了两年多的魏文帝曹丕,恼怒之极,从此不断出动十万以上的大军进攻孙吴,甚至御驾亲征。四年之后的黄武五年(226),曹丕病死,魏明帝曹叡登基,继续对孙吴保持高压态势。黄武七年(228)春天,蜀汉丞相诸葛亮初出祁山北伐中原,声势浩大,震动曹魏。魏明帝亲赴关中,督促诸军抵抗。.五¢4.看?书/ ,庚?新/嶵¨哙_从此,曹魏的用兵重点转到西面的关中,在东南改取守势。已经与蜀汉重新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孙权,在压力大为减轻之后,就想还以颜色,发泄这几年一直被动防守的恶气。这口恶气怎么出呢?想来想去,想出一个诈降的诡异招数来。
当时孙吴的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阳县),北临长江,对岸就是曹魏设置的扬州。这年五月,太守王靖因平叛不力,屡受谴责,准备投奔曹魏。事情败露,王靖全家被杀,孙权改派亲信将领周鲂为太守。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氏,机智干练。那位杀虎斩蛟除三害留名青史的勇士周处,就是他的公子。孙权从王靖投敌得到启发,于是选定周鲂来扮演诈降好戏的主角。
不久,孙权派出的多批特使,从京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接连来到鄱阳,对该郡的公务不断指责。太守周鲂只好赶往京城建业,脱去官帽剃光头发,以罪人的模样,步行到城内孙吴扬州州政府的纪检部门,谢罪道歉,交代问题。老百姓难得见到当大官的如此狼狈,纷纷围在州政府门口看热闹,发议论。混在人群中的间谍,很快就把这一重要情况,密报给对岸曹魏淮南战区司令官曹休,《三国志》卷六十《周鲂传》对此记载说:“鲂初建密计时,频有郎官奉诏诘问诸事。鲂乃诣部郡门下,因下发谢;故休闻之,不复疑虑。”所谓“郎官”,即孙权身边的侍从官员,被派到鄱阳郡指责周鲂的特使;而“部郡”,即“部郡国从事史”的简称,是当时州政府的纪检官员,每郡设置一人,专门监察该郡的不法官员。此处的“部”,是监察的意思。司马光《资治通鉴》把“诣部郡门下”,改写成“诣郡门下”,漏掉关键性的“部&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