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是他对初战极为谨慎和重视的表现,从战略上说并无失策之处。他初战失利的原因,是在战术上选择先锋官不够谨慎,用了一个只懂书本理论而无实战经验的马谡。换句话说,他把谨慎初战彻底贯彻到了战略上,却在次要的战术上疏忽了。战术问题有时也会决定成败,他的教训很是深刻。
初战遭到挫败,诸葛亮当然要吸取教训,改弦更张,于是北伐就转入反复调整的第二乐章,主旋律是努力。这一乐章的表演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调整,主要从主攻方向着手。第二阶段前后经历了四个年头,主攻方向也调整了两次。
第一次调整,是在初战结束当年的冬天。诸葛亮统领大军,从上面所说的陈仓故道,经过散关,对陈仓发起进攻。当时的陈仓县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郊,是曹魏关中平原西端的军事要塞,位于祁山以东直线距离四百里左右。可见此番诸葛亮已经将主攻方向,调整到东面的关中平原,只是方位偏西而已。但是很可惜,镇守陈仓的守将,是曹魏的沙场老将郝昭,事先就将陈仓城池修建得极其坚固。诸葛亮的数万大军兵临城下,只得发动艰苦的攻坚战。各种冷兵器时代进攻城池的手段,包括架设云梯,开挖地道,填平护城河等等,全部用上去,也未能得手。二十多天后,眼看军粮不多,对方的救援大军又将到达,诸葛亮只得下令撤退。这一次不成功的调整,证明了一点:关中平原是敌军的中心地区,军事防御设施相当完善,易守而难攻。因此,就有了再次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