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家的排行榜 > 第47章完结

第47章完结

第二次调整,是在三年之后的建兴九年(231)。·y_u+e\d!u`y.e..+c?o.m/这年二月,诸葛亮把主攻方向,重新调整回到西边的祁山。虽然是在走回头的老路,但是他也作了新的努力,可以叫做旧瓶装了新酒。新的努力,就是专门针对祁山的道路,设计制造出来一种特殊运输工具,叫做木牛。著名的木牛和流马,究竟是什么样的物件,笔者有专文进行研讨,此处不细说。木牛,顾名思义,就是使用木材制作的特殊车辆,载重量像牛那么大,特别适合祁山这种相对平缓的山路。但是很可惜,这一次调整也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为何没有能成功?关键的原因,在于对方的主帅,已经换了人。就在这一年的三月,曹魏关中战区的主帅曹真,死了。受命前来接替的这一位是谁呢?就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司马懿采取的方针,可以叫做缩头乌龟战略。他拒不出动主力军团冒险决战,而是与对方比谁的军粮供应更充足。双方对峙到六月间,诸葛亮的军粮耗尽,被迫退军。虽然撤退时,王平率领的青羌飞军,射杀了对方的大将张郃,但是从总体态势来看,重新回归祁山的调整,依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零′点,看*书¢ _勉_沸`粤^独~

眼看已经年过半百,岁月的危机感,迫使诸葛亮将主攻方向又改回到关中平原,而且选择了比陈仓故道的路程更短,与关中的中心城市长安距离也更近的褒斜道,从而进入了冒险一搏的最后乐章。

最后乐章历时三年,只有一次战役,主旋律是悲壮。但是为了这场人生中的最后乐章,诸葛亮整整准备了两年。第一年,是在汉中休整军队,训练军队,同时开展农业生产,储备军粮。同时专门针对褒斜道的大量栈道路段,设计制造出来一种新的快速运输工具,叫做流马。第二年,是修缮褒斜道的道路,沿途建立仓库,然后大规模运输军粮到前方。

建兴十二年(234)仲春二月,诸葛亮统领大军,从褒斜道杀到关中平原。他在褒斜道北口的一处平坦高地上,建立起大本营。这处高地,就是武功水旁边著名的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的南边。对方的主帅司马懿,也出动大军,背靠渭河建立营寨,在北面与之对峙。司马懿依然采取比拼粮食多少的乌龟战略,拒不出兵决战。诸葛亮也做好长期打算,分出一部分兵力,就近开展大规模屯田,准备来一个自给自足。_求?书.帮¢ *埂¢新?嶵\全`可惜因为精力和体力的过度透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最终在寿命上没有比过司马懿。当年八月,他就死在五丈原的大本营中,终年五十四岁。由他演奏的冒险一搏最后乐章,到此戛然而止,宣告了他北伐战争攻防三部曲的正式结束。

诸葛亮去世了,对他在北伐当中的用兵才能,应当如何看待和评价?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的北伐行为,准确的心理动机又该如何定位呢?

整个北伐过程中,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发动攻击四次,两次出兵祁山,一次出兵陈仓,一次出兵褒斜道;另外派遣将领陈式、魏延,率领非主力进攻各一次。总共出兵六次,只有两次出兵祁山,后世所说的“六出祁山”,是不合实际的虚构。诸葛亮的北伐,虽然在政治上未能实现他宏伟的目标,即《出师表》所说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这并不能抹杀他在用兵上的杰出才能。他的才能主要有两个闪光亮点。

其一,是他在军队治理上,具有非凡的综合能力。治理军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军队的组建、训练、管理、指挥等多个方面。在他的严格治理之下,蜀汉军队呈现出来的面貌,《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有客观的记载:“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军容整齐,赏罚严格,号令分明。就连他的对手,曹魏的主帅司马懿,视察了蜀汉军队主动撤退而留下的营垒阵地之后,也不禁赞叹说:“天下奇才也!”

其二,是他在军工技术上,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武器制造,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他主持改进的一种强力弓弩,铁制的利箭八寸长,相当于现今的二十厘米左右,但是一次就能同时发射十支箭,具有很大的杀伤力,故而取名叫“元戎”。元戎本来是古代一种大型战车,现今用在强弩上,表明这是弓弩中的老大。为了适应不同的道路状况,他又主持制造出两种新型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木牛载重量大,专门用在祁山相对平缓的山路;流马行进速度快,专门用在以悬空栈道为主的褒斜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