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方面,诸葛亮都撰写了多种军事著作。在三国时期,他军事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可以与曹操相媲美。其中一些篇章流传到现今,使我们能够从中清晰地看到他在军事上倾注的心血。而他在以上两方面的努力,根本目的是要从质量上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蜀汉军队的数量,比曹魏少得多。为了抵消数量上的弱势,只有提高质量一条路。从实际效果来看,他的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他的主力军团,多次杀入曹魏的地盘,迫使对方拒不出兵决战,基本上与强大的对手打成了平局。根据客观的战果,进行公正的评价,诸葛亮还是应当评为蜀汉的臣僚当中,用兵才能最为出色的第一统帅,主帅型名将的冠军。
那么他未能在军事上实现其宏伟的政治目标,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在笔者看来,关键在于天、地、人三大基本因素,对他的全面性制约。天是天时,即现今所说的政治形势。要想消灭一个敌对政权,儒家经典《左传》有四个字的经验总结,叫做“取乱侮亡”。对方的政局出现混乱时,就能拿下它;政局走向灭亡时,就能压垮它。可见政治形势如何,是能否消灭对方的重要条件。然而诸葛亮北伐的七年间,是魏明帝在位的前期。魏明帝牢固控制权力,曹魏政局相对稳定,能够充分调动国家资源来应对蜀汉的进攻,可见天时的条件并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