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 第5章完结

第5章完结

母亲坐在那里,面带微笑,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对我来说,这件雕像就是儿孙满堂的中国人家庭的象 征。在以色列以及别的国家,经常有人问我有关中国计划生育的问题。现今中国人 口已经超过13亿,每年新添人口大约1400万,预计一两年内人口总数将接近14 亿。计 划生育政策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我不可能完全深入,但我要说的是,许多人就中国 的这个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大发议论,他们却不懂得领导人口如此众多的一个大 国的复杂性。中国许多省份的人口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口都多,我觉得,一些人正是错在 他们以衡量自己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我在中国向许多人询问过他们对计划生育 政策的看法,大多数人都表示拥护。他们对我说,如果想让他们的孩子获得良好教 育,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当然赞同这样的政策。实行一家一个孩子的办法会带来一 个后果,那就是对孩子娇生惯养。独生子女周围没有兄弟姊妹和他竞争,不但有双 亲而且有4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围着转,要什么给什么,这样一代人被宠坏了,他们以为天生下来什么都能得到。我使馆里的秘书跟我说,他和许多父母们一样很清 楚下一代孩子必然会娇生惯养,因此他特别注意让他的独生女儿参加社会活动。有一次我打出租车从珠宝市场返回下榻的饭店,看到驾驶室里粘着一个漂亮女 孩的照片,我问司机女孩是谁,司机说是他女儿。过了一会,他从他钱包里掏出一 个模样很俊的男孩照片,我问孩子是谁,司机说是他儿子:“他们是双胞胎”。我当时想,司机一定心满意足,他有一男一女,还求什么呢?有位中国朋友对我说过一句话,非常有说服力:“大多数人的物质福利,是决定个人生活条件的基础。对公众实行限制,将来必然为其中每个个人带来好处。”尽管都说支持这样的政策,但我想,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不甘愿只有一个孩 子。逻辑上讲他们支持这项政策,但从感情上说,他们想看到身边有更多孩子。市场供应:和前苏联的鲜明对比不过第一次访问中国所见所闻,最令我感到意外和惊讶的还是物资供应情况,市场的情况。那年正巧赶上我不久之前到过波兰、保加利亚和前苏联。这些国家和以色列都没有外交关系,他们邀请我前去访问,是要与我国在农业方面开展合作。从这些共产主义国家回来,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得出一个看法:共产主义失败了。我在苏联亲眼见到的情况非常糟糕。每家商店门前都排着长长的人龙,走进里面一看,许多基本物资严重短缺。我到过一些集体农庄,所见所闻,与当局公开发布的讯息大相径庭,他们所标榜的成就纯属虚有,不过是一种宣传。农庄院外竖立着高大的标语牌,上面标明的数字和院内看到的实际情况有如天壤之别。这着实叫人扫兴。记得在俄罗斯访问的时候,一直跟随我们当翻译的一位女士叫叶莲娜。她英语说得很好,在保持我与俄方人员的联系和沟通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能力和效率。结束访问时,我想送她一件礼物以感谢她给与我们的帮助。我问她,什么样的礼物对她派得上用场,你想她说什么?她说:“我看到你们有卫生纸,现在你们就要离开,可能用不上了,就留下给我吧。”连卫生纸这样最基本的用品也缺,那些日子的景况就可想而知了。我要到中国去了,心想那里的景况势必一样。我原以为,在中国也一定看到类似东欧共产集团国家的相同景象。在我看来,在共产主义国家的所见所闻,就是共产主义失败的证明。但是我不期大吃一惊,真实情况与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我在报告中如此记述:“将苏联与中国两相对比,情况何其惊人,中国显然是胜券在握。去过莫斯科,你禁不住为俄罗斯人民感到伤心和难过。他们排上长长的队伍,站上好几个小时,待到进得店里,只见货架上空空如也,所有东西早被先来的人一扫而光了。而在中国,你感到要什么有什么。”我提到后来到过的中国一座中等城市里一家7层楼高的百货商店,“那里的东西应有尽有。难说服装式样赶得上西方的新潮,但是普通百姓都穿得起买得到。街边路旁,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琳琅满目,而且新鲜、质好。”论农产品的质地好坏,那是骗不过一位农学家的眼睛的。我于是想,莫非是我错了?过去我以为共产主义已经失败。也许苏联的共产主义没有走对路子,而我们看到的中国情况,则是实现现代共产主义的更佳方式。我不是说我成了共产主义者,但我肯定意识到,除了西方还会有其他可以成功的途径。没有想到, 我竟然无意之中 带着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