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 第19章完结

第19章完结

居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开放, 随着外国人的纷纷涌入, 一批犹太商人来到上海,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参加塑造这个西方人眼睛中的“冒险家乐园 ”,并给这座城市留下至今仍然明显可见的印痕。1884年,有一位名叫沙逊的犹太人富商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来到上海,置身上海建筑和房地产业。 正当沙逊在上海致力发展的时候,另外两个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富商也到了上海,他们就是闻名远东和香港的犹太人家族嘉道理和哈同。这三个来自英国控制的中东和亚洲地区的塞法迪犹太人家族,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建筑物和几家饭店都出自他们的手笔。今日矗立在上海外滩的著名的和平饭店,就是旧日的沙逊大厦,今日著名的上海大厦,同样是沙逊集团所建造,原名是百老汇大厦。上海展览馆所在地原为哈同公园,为另一个犹太富商家族兴建并以其名字命名。今天的上海市少年宫“大理石宫”,是嘉道理家族的过去寓所。上海有座犹太会堂,称“拉杰之宫”,建于1920年。新中国成立时,会堂交给市教育局管理,一直当作存放杂物的仓库。2002年和2004年,国际历史文物保护机构先后两次宣布,该处文物面临损毁的危险。会堂内部几乎所有设备都不翼而飞,剩下能找到的只是一幅“大卫之星”的招贴画,还有一行意义深刻的希伯来字:“要知道你站在谁人面前”,意思是说,一个犹太人进到会堂的时候,犹如站在了上帝的面前。会堂后来对外开放了,启动仪式是为居住在上海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的女儿举办婚礼。现在,这座犹太教会堂准备改作纪念上海犹太人社区的博物馆。犹太人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回想上海股票市场开始营业时,100家成员当中有40%是犹太人。市里的特殊俱乐部都有犹太人参加,而在欧美,犹太人是无缘加入这类俱乐部的。上世纪30-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纳粹德国大举迫害和屠杀犹太人,美英等西方国家拒绝接纳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犹太 难民,只有中国的上海张开双手迎接他们。上海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接纳犹太难民的大城市,成为拯救从德国法西斯魔掌下逃脱出来的犹太人难民的庇护所。 上海使近3万犹太难民逃脱了劫难 ,成为不少犹太人的“诺亚方舟”。上海犹太人难民窟今天成为了旅游景点,到访的大部分是犹太人。可惜在我们写作本书的时候,难民窟正被拆除,这里将要兴建新的高楼。就在二次世界大战的上述时期,1941年我祖父在哈尔滨去世,过后全家搬到了上海。家人中有我母亲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姨,她后来不幸逝世并安葬在上海。上海一共有4 处犹太人墓地,但是50年代政府当局对该地进行开发,坟墓被迁移,随后大部分消失无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