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从事农业在工学院学业有成,但父亲还是决定移民回以色列,这意味着中断他的电气工程学业。¢精\武¢晓,税+王\ ·耕\辛^嶵?哙-但他并不可惜,他知道, 做一名电气工程师回到以色列对国家的贡献不会太大,当时以色列需要的是发展农业。当时对父亲说来,农业其实是件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是通过读书,他逐渐明白这个行业对以色列犹太人的重要意义,最终下定决心去当农民。他帮我祖父在齐齐哈尔办起一间不大的农场,养了4头牛、两匹马和许多鸡,生产所得全供家庭吃用。父亲喜欢鸽子,后来又在农场增设了鸽舍。听起来有些奇怪,父亲将一生大部分时间主要奉献给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竟然源自中国齐齐哈尔这个小小的农场。这时正好遇上一个选送荷兰进行农业培训的机会,父亲于是打算走这个路子,经荷兰回以色列。不过要实现这个计划得首先筹集必要的资金,于是父亲将自己的打算告诉我祖父母,未料到惹来他们一腔恼火。祖父母要他完成学业,有了学位再考虑下一步何去何从,但父亲不听劝阻。祖父知道筹钱是件大事,便告诉我父亲说他无能为力,让父亲自己去想办法。祖父以为,这样一来我父亲就会走投无路,只好乖乖留在中国了。在一般人眼里,也许我祖父太不仗义了,他的做法甚至过于粗暴。但在我看来,父亲劝阻儿子,避免儿子将来可能失足,倒是人之常情。未来的发展证明,父亲的选择并不像祖父担心那样毁掉自己的前途,但谁又能完全预见到未来呢?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正当课间休息时间,同学们都到室外去了,唯独父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教室里,他为自己的处境沉思冥想。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来人是班上 特别要好的一位中国同学,名叫孙阿旺。小孙问他为何如此心绪不宁,父亲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此时小孙微微一笑,兴冲冲说他自有办法。“你说什么办法?”父亲问。小孙说他叔叔在附近镇上一家学校当校长,正在物色一位俄语教员。“你俄语很好,到这间学校去当老师,还怕没有上路的盘缠呢!”小孙知道我父亲这一走是有违他父母愿望的,但他理解我父亲的心情,看在好朋友的份上一定帮忙。~咸·鱼^墈*书?蛧~ ·嶵_欣^漳^踕,埂`新?快,小孙具有中国人尊敬父母的传统意识,但同时也表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友情价值观。第二天小孙告诉我父亲,事情已经和他叔叔谈妥, 要去的地方离哈尔滨大约120公里,是个小镇,只有父亲一个外国人。父亲坐火车到达时,已有人在站上等候,人家叫他老严。父亲那年20岁,第一次离家远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这是一所中国学校,所有学生和老师全是中国人。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城里,父亲都是仅有的一个外国人,引来当地孩子和大人们的无穷好奇。父亲说,每当他走到街上,后面总会跟着一大群小孩。现在中国对外开放,一般看不到这种现象了,虽然在农村和边远的地方,我还不时碰见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理,他们跟在我的屁股后头高声喊叫:“老外,老外!”父亲和他的帮手老严建立起很好的交情。老严是山东人,他告诉父亲山东是个农业大省,有很多农民,但每家只有一小片地,很难获得足够的收成。在那些年头,交通运输条件很差,不同地方之间很少往来,对生活在哈尔滨的人来说,山东简直是天涯海角,我父亲对老严所说自然不得而知。说来也巧,没有多久父亲来到了老严的家乡,不过不为别的,而是回以色列临时路过。时隔60年,他的儿子也来到这个地方,却是为了当地农业事业的发展,不过这是后话了。学年快要结束了,校长要我父亲再留任一年,说他的教学很成功。父亲同意多留一些时间,但到不了一年,因为他已计划好要回以色列。1930年年末的最后一天,父亲乘火车离开哈尔滨赴大连,接着又从大连到上海和青岛。青岛是他告别中国的最后一站。返回以色列父亲在返回以色列的路途上走了整整两年多。那时当然还谈不上坐今日的飞机,但时间毕竟是太长太长了。前面曾经说过,父亲在哈尔滨是学电气工程的,但他认为,在像以色列这样不发达的国家里,当一个有知识的先进农民会有更大贡献,因为发展农业是当务之急。所以他决定先留在荷兰一段时间,学习该国当时拥有的先进农业技术。他到了瓦绪宁根市,找个地方住下,当地有一家全世界最著名之一的农业大学。′如/文¢王¢ /蕪^错¢内¢容\他在城市附近一家奶牛场找了一份粗活,同时到大学的专修学校上夜校。
在奶牛场工作是为了积累从事农业的实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