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呆了15年,从1954到1969年。在这些年里,他贡献出自己在医学方面的知识能力,这段经历不但对他治疗的中国患者、而且也对他自己有着重要意义。读者从他在1971年做过的有关中国的多次报告中,可以清楚看出他的为人。他在一次报告中开始便说:“当我到中国去的时候,我想我要去传授外科医学。我认为我是稍微做到了一些,但我在中国最主要的是学到了许多东西,学会如何改造世界,如何改造人,如何建设未来社会。”霍恩在一家医院当大夫,并且在医院里组建一支流动医疗队。医疗队由医院主管人员、教授、内外科医生、护士、厨师其他专业人员组成,远赴各地驻留一年,给没有医疗设施的当地人进行治疗和医学护理。霍恩感到骄傲,他从农民当中培养出了准医疗人员,填补了巨大的空缺。他们的流动医疗队到达工作地区以后,就在当地建立医校,这和任何医科大学附设的医疗学校完全不同。医疗队员和当地农民一同劳动,挖泥烧砖,砍木头造门窗,建造房屋接待患者和开办医校。他们勤学苦干的整个过程十分动人,霍恩和他的同事们所取得的收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整个培训为期3年,最终成果是培养出一批农民自己的大夫,或者用大家爱用的说法:赤脚医生。汉斯.米勒大夫生于德国,1933至1939年在瑞士学习医学,后来就 一直没有回过德国。那时德国落在纳粹分子的魔掌之中,米勒是犹太人,被迫另外寻求出路。他也像当时的许多犹太人一样,拿到一张到中国去的签证,于是来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实习医疗,随后从上海转到云南, 随身携带600箱医疗用品,前往参加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抗战队伍。 他随军转战各地,在前线救助伤员和帮助平民。战争结束后他一直留在中国,并且应聘到长春医院工作。后来他从长春转到沈阳,到沈阳医学院任教,最后由沈阳来到北京,在北京医科大学任副校长。他最重要的医学研究成果之一,是找到了乙型肝炎的治疗办法。他通过有关研究,开发成功一种治疗这种疾病的疫苗。米勒荣获多项奖励,1989年中国卫生部授予他“突出国际医疗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汉斯.米勒在1994年去世。“双枪科亨”传奇莫里斯.科亨是个犹太士兵出身,一生冒险,表现了对犹太人并不典型的双重性格。他年青时喜好的是伦敦的剧院、大街、市场、食肆和拳击场。这在犹太人传统来说并不典型,说起来科恩不算是个地道的犹太小伙子,科亨毕生就是这样一个不同一般的人。故事传说他1889年出生在英格兰,但实际上他是1887年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犹太人家庭,这家人后来为逃避波兰的大屠杀而迁往英格兰。 简单说来,科亨生于波兰,长在英格兰, 到过加拿大,作为赌徒被抓到监狱里度过数年时光,是一个独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性格。1900年科亨被送进一间专门学校接受教育,因为有人告发他掏别人腰包。1905年他有了好转,父母将他送往加拿大,希望他在加拿大一改过去在伦敦的那套行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他开始在一家农场打工,在那里学会了用枪。不过几个月,他对农活感到厌烦了,就跑到加拿大各省游荡,靠说唱、赌博和房地产经纪为生。因为某些违法活动再次被投入监狱。一次科亨遇到一批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干活的中国流放人员,同他们很相处得来,经常在一起用餐,逐渐喜欢上中国人的饭菜。后来有一天他遇上一家中国餐馆老板被抢,毅然上前相助,将劫犯打倒并拖到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