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宋王朝 > 第327章完结

第327章完结

周邦彦擅长写长调,他的长调在严整的章法结构中富有变化,往往能把人情物态写得生动传神。?x¨x*i.a,n?g*s+h¢u`..c+o?m\他还善于借用、化用前人的诗意词句入词,并使之浑然天成,比如名篇《西河》《金陵怀古》全篇借用了唐代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尉迟杯》(隋堤路)中“阴阴淡月笼沙”一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周邦彦精通乐律,所以他的词作音律优美,抑扬有致,这也是他的艺术成就之一。

周邦彦在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代的许多词论家都认为他是两宋词坛上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家。

为什么说陈与义“尤长于诗”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其祖先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从他的曾祖父希亮开始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他天资聪明,又勤奋好学,于宋徽宗政和三年(113)年中进士,曾官至参知政事。史称他“尤长于诗”,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陈与义现存诗六百二十六首。.秒^彰!結+晓?税.旺, _勉\沸_越_毒/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期、南宋初年两个阶段,以靖康之变为界,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分成了前后两个时期。靖康以前,他虽然一度以诗名为朝廷所用,但很快就遭到贬黜,大部分时间郁郁不得志。诗歌创作受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很大,咏物、抒怀、唱和、酬赠等是他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些题材,他或抒发壮志难酬,或嘲讽庸俗世风,或感叹地位卑下,无论是内容和情趣都与黄庭坚、陈师道相近,一表现出他对自身遭遇的不满和对庸俗世态的厌恶。但是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使陈与义的生活和思想都发生了变化。从靖康元年(1126)到绍兴元年(1131),这五六年的时光陈与义是在不断逃亡中渡过的,后来虽然在朝廷中做官,但是国家却时刻面临着强敌的严重威胁。他对此忧心忡忡,因此感叹流亡、忧愤时政、歌颂报国以及怀念故土等就成了他后期诗歌创作的主流。如那首著名的《伤春》“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峰”。^7^6′k·a.n·s^h_u_.¢c_o?m¢这首诗做于建炎四年(1130),当时金兵把宋高宗一直追到了海上。这首诗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以精美的语言、洪亮的音调,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而伴随着这种爱国精神的发扬,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也有了重要的发展,由黄庭坚的奇巧和陈师道的朴拙发展为雄浑沉郁,从而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范围,成为两宋之间最为杰出的诗人。

“希夷先生”是谁的赐号陈抟(?~989),字图南,亳(b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他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河边玩耍,有个身穿青衣的老妇叫他过来喂奶给他吃,从此他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长大后他读经史书籍,总是过目不忘。后唐长兴年间,他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就不愿做官了。陈抟自己说他曾经遇见孙君仿和獐皮处士,他们告诉他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他在那里修炼了二十多年后又到华山隐居。陈抟在当时很有名气,周世宗、宋太宗都曾亲自召见他,还赐给他很多东西。他能看透别人的心事。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想要挂在陈抟房子里的大瓢,被他看了出来,就叫手下人取下大瓢送给了贾休复。贾休复非常吃惊,认为陈抟简直就是神仙。有个叫郭沆(hàng)的人,小时候有一次住在陈抟所居的云台观中,睡到半夜突然被陈抟叫醒,让他赶快回家,陈沆还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陈抟又说:“可以不回去了。”第二天,陈沆回到家里,才知道半夜母亲突然心疼得几乎死过去,不过过了一会儿又好了。

太平兴国九年(984),陈抟去京城朝见太宗,太宗派人好好招待他,并叫宰相宋琪等人接见他。当时陈抟已经在华山居住了四十多年,快一百岁了。他被送去见宋琪,宋琪等人问:“先生您修炼的方法可以教给外人吗?”陈抟回答道:“我只是个山野里的小人物,对国家没有用处,也不知道什么修炼的方法。当今皇上英明贤能,博通古今,确实是个有道明君。你们同心协力辅助皇上治理国家,这就是最好的修炼之术了。”宋琪等人把他的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