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 第12章完结

第12章完结

嘉庆十九年(1814),23岁的龚自珍开始抨击弊政、呼唤改革,写出了一组四篇文章,总题《明良论》,从吏治、士习、资历、重权四个方面援古论今,讽咏时病。\t*i^a\n*l,a,i.s,k/.?c.o?m¢

《明良论》的第一篇,专论吏治清明和官吏收入的关系。他认为现在朝内大员们聚在一起,不谈政事文艺,朝外官吏宴游时,不谈地方设施利弊。大家都在谈论自家的土地是否肥瘠,家具置办够不够,讨债鬼上门是如何不体面等等,内外大小臣工“俱思全躯保室家而不复有所作为”,原因不在于他们对朝廷无知遇之心,而在于贫累之故。造成贫累的原因则是官吏的俸给太微薄,于是便产生了官员贪贿黩货的不法行为,有的则沦为市井之流。他援引史书记载,指出春秋时代的贤相周公,“未尝不富”;唐、宋之俸制,“皆数倍于近世”,而目下连资历很深的尚书、侍郎也“无千金之产”,其下的僚属更可想而知。由此,他提出:“诚使内而部院大臣、百执事,外而督抚司道守令,皆不必自顾其身与家,则虽有庸下小人,当饱食之暇,亦必以其余智筹及法度、民之疾苦”[20]一句话,他主张提高俸给以免除官员的身家之忧,才能谈得上发挥他们忧国利民的才智。~墈`书-屋? ?更?芯,嶵·筷+

清代文官的俸给确实并不丰厚。按《大清会典》所载,文官实行一年支俸制度,称为“岁俸”。俸由银、米两项构成,俸银按官员品级支给,俸米则以正俸银一两支米一斛计算。清代品官的每岁正俸银是:一品岁俸银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5两,从九品及“未入流”31两。凡京官,例支双俸;若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则加倍支给俸米。按这一制度,一个位至大学士的一品文职官员,其正俸银按京官支双俸的规定,每岁得银360两;其俸米按加倍支给的规定,每岁得米360斛。以区区之数要在一年内供自己花销、打点已属不易,再要养家糊口就更显困难了。所以,不少大员或依靠手中的权力,或利用消息灵通的条件,收受门生、故旧、属下的各种例敬,作为经常性的补充收入;卑下者则勒索贪贿,不一而足;那些小京官们,例敬不丰,收入不厚,常常靠亲朋资助,或借债度日。^暁\说,C¢M_S* +已¨发?布-罪,芯^彰.截′明乎此,对于清代官场的种种黑暗也就可以理解了。龚自珍有感于斯,才会提出“厚薪养廉”的改革主张,发出了“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惟士为能。’虽然,此士大夫所以自律则然,非君上所以律士大夫之言也”的责难。诚然,用厚薪养廉的办法能否改良吏风、清明政治,大可疑问,但他看到了弊端,积极寻求医治之方,则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篇是针砭士风之作。小京官的仕宦生涯,使他对士大夫们食禄贪位、阿谀苟且的心态看得很透,并进而思考士习好恶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他从士风是世风的映照这一观念出发,认为士不知耻是国之大耻,而历观当代的士大夫,自其入仕之日、始进之年起能知耻的已经极少了。“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愈近,则媚亦益工”,官做得愈久,锐气愈减;资望愈崇隆,任职愈接近皇上,马屁工夫愈巧妙,要他们像古之大臣那样巍然岸然以师傅自处,则“非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朝廷中的政务官员们,只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它非所知;平时又不读书,自以为早晚办公已经够贤、够辛苦了,哪有时间去读书?没有实职的闲官们,只知写字作诗,虽读了些书,但不知书中大义,认为只要一天在任便有一天的尊荣,即使因病退休,也只把希望寄托在子孙的功名上,只要他们成为遇事退缩畏葸的老成,不要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这两种人,惟知揣摩皇帝的意图,如蒙皇上色笑、得赐食,便扬扬自得地向家眷、门生夸耀;一旦遇皇上不高兴,则叩头抢地而出,别求可以获宠的办法。这种人难道是真心敬畏吗?万一国家有缓急,他们必然会像鸠燕那样纷纷飞跑了。朝廷上下的士大夫都处于无耻的水火之中,还像什么国家?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无以作朝廷之气的缘故。他认为要使士大夫能作朝廷之气,必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