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道光十九年:从禁烟到战争 > 第32章完结

第32章完结

府限制丝绸输入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在西方各国对华贸易中,英国输出中国丝绸的数量,仍然超过了法国和美国,占了最大的百分比。不过这项交易,主要由公司职员和港脚商人经营的。

中国土布在数量、色彩、技术和价格低廉上,都胜过了英国棉布。英国棉织品在中国市场上并不受欢迎。1786年曼彻斯特乡村手机织造的棉花,第一次试销广州,被十三行商人认为“随便哪一种都卖不出去。棉布成本太高,而中国人是织造多样棉布的,那些布匹虽不那么漂亮,却更合乎他们服饰之用”。[11]自此以后,英国棉布一直未能打开中国市场,棉布经营连年发生亏损现象。与英国棉布悲惨情况相反,中国土布却受到西方的欢迎,以致英商——主要是散商和港脚商人,不断购买中国土布。在中英棉织品对流中,中国一直是出超的,只是在19世纪30年代后,才由出超变成了入超:表3-5

(资料来源: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13页,表11。)

从以上中国三项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在中英贸易对流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中国的优质茶叶、灿烂的丝绸和结实价廉的土布,受到外国的普遍欢迎。它们在中外贸易(主要是中英贸易)中起着大宗货物的作用,而英国的机器产品在中国反而找不到销路,不是连年亏本,便是无利可图。英国为了获取中国产品,不得不支付大量白银。这种困窘局面,使英国资产阶级极为恼火,格林堡在描述这种情况时说:到18世纪末叶,在茶叶的装运量主要由于庇特的抵代税条例而迅速扩张的时候,东印度公司感到越来越难以搜求足够的货币运往广州……广州的英国货币市场既极有限,即便是亏本推销也打不开销路,而欧洲方面的现银供应又越来越靠不住,英国输往和输自中国的进出口货之间的差距就变得惊人了……虽则硬货主义的理论已不大流行,可是无论如何,专靠现金银总归不是贸易的好办法,而只是一个不得已的手段。怎样措办一些既可为中国方面接受,又能支付茶价,而且本身可以赚钱的一些商品——这就是问题的所在。[12]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