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赴粤禁烟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广州。¢s_o?k~a·n_s_h+u¨./c¨o-m′那些贪贿放纵鸦片贩子的官吏,勾结外国鸦片贩子的行商,都“惊惶万状”,“惶惶不安[7]而两广总督邓廷桢则兴奋异常。他会同广东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着手在广东海面加强巡防,充实军备,查缉烟犯;[8]并给正在途中的钦差大臣写信表示“协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9]他们先后捕获了吸毒人犯二千多名,并于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三日(1839年2月26日)在十三行商馆广场上,将一名中国鸦片贩子当众处以绞刑。可惜的是,林则徐指明要查访的外号“铁头老鼠”的英国大鸦片贩子查顿,已在十八年十二月中旬闻风而走,离粤回国了。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天字码头,与早已在接官亭等候的总督邓廷桢、巡抚怡良、提督关天培、粤海关监督豫堃、广东将军德克金布、广州副都统左翼翼长公爵弈湘、右翼翼长英隆等人一一相见,跪请圣安。[10]当夜,他下榻于省城越华书院,书院成了他的行辕。
越华书院与粤秀书院、羊城书院并称省城三大书院,教习均为粤中名士。!兰·兰¨文^穴¢ .已¢发.布?醉~薪+璋¢劫\其中尤以梁廷枬最享盛名。梁是越华书院的监院,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嘉庆元年(1796)生,时年44岁,比林则徐小11岁。他以副贡生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得窥朝章典故;学问淹博,又留心时务,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情民俗;曾应粤海关监督豫堃之聘,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海关志《粤海关志》,凡30卷,起于乾隆朝,迄于道光十八年。他在海防局时,“所有诸国禀件禁令,及沿海要隘,诸营县界域道里、墩营炮械,皆有录存图绘”。[11]林则徐在杭嘉湖道任上时曾读过梁氏的著作,评价很高。这次林则徐赴广州途中,接得时任粤海关监督豫堃幕僚的故友郭桂船来信,向他推荐梁廷枬。林则徐因早知梁氏,极乐意就海防诸问题求教。所以他甫抵广州,便以越华书院为行辕,目的是可以与梁氏经常晤谈时务,以备了解情况之需。
次日,他与邓廷桢、怡良、关天培、豫堃在书院议事,[12]了解广东的禁烟情况及外国烟贩、鸦片趸船的动向。得知查顿已经离粤回国,伶仃洋趸船两只于十二月二十八日(2月11日)回去,另有英、美等国趸船18只驶避丫洲洋面。~嗖¢艘`暁^税`蛧? /追·醉^歆·璋-节?他将这些情况写进了到粤后的第一份奏折,向皇帝作了报告,并谈了自己的短期行动方案:派师船跟踪监视鸦片趸船,并在伶仃洋及东路惠、潮等属洋面口岸一体巡防;自己目前拟先熟悉情况,与督抚等互相讲求,拟于旬日之间出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关天培巡视了解,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13]就是说,在密切注视外国鸦片贩子的同时,作了解摸底的工作,为采取行动作好准备。
十九年二月初四日(3月18日),林则徐开始行动。他把十三行行商召至行辕,历数行商勾串外国烟贩的种种悖谬事实,并命行商将《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谕帖送至外国烟贩。谕帖要他们将趸船所藏数万箱鸦片尽数缴出,并签名出具甘结,保证嗣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再夹带,一经查出,“人即正法,货尽没官”。谕帖表示:凡照此办理的,可以不追既往,照常贸易;如执迷不悟、玩弄花招,当遵照新例,从重严惩。在谕帖中,林则徐庄严申明:“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他正告外国烟贩,“察看内地民情,皆动公愤”,不要官兵,“即号召民间丁壮,已足制其命而有余”[14]他责令行商向外国烟贩传交谕帖时,“必须严气正性,晓以利害,不许仍作韦脂之态,再说央恳之词,务令慷慨激昂,公同传谕。限三日内取结禀复。[15]
这两件谕帖,是林则徐禁烟决心和所行禁烟政策的第一次声明。虽然他那时对外国情况还很不了然,语词中仍有不切实际的天朝大国观念和中外力量对比上的盲目自大,但在反对外国烟毒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义正辞严,表达了中国政府的禁烟决心。对行商,既斥其之罪,又扶其之气,要他们“严气正性”、有忠公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