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宗教改善论”,认为中外友好交往的基础建立在基督教的道德力量之上。\天-禧.晓-税\王¨ `埂`芯!罪·全\在他们看来,暴力是“自然的或道德的邪恶”,人们应该想方设法去消除这种“邪恶”。这明显是指向“武装侵华论”者。他们承认商业贸易的利润的确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也值得加以发扬光大,但在中国的商业贸易与非法的、不道德的鸦片走私联系在一起,也就没有资格充当改善中外关系的使命。
当然,无论是“商业交往论”还是“宗教改善论”都没有成为舆论主流,很快因中英关系出现的变化,到1838年,特别是林则徐禁烟运动开始以后,武装入侵的言论已经成为广州西人的一致看法。1839年5月,逃回英国的大鸦片贩子颠地,联合数十家英国洋行向英国政府控诉他们遭受的以钦差大臣林则徐为首的官员种种“迫害”,诸如被迫交出鸦片、围困商馆、撤退仆役、逐出澳门、断绝供应、迫交凶犯、师船攻击等等,提请英国政府对华采取武装侵华的强力措施。与此同时,作为商务监督的义律,在抗拒缴烟、抗拒具结、不肯交凶的过程中,也向英国政府不断要求出兵中国,发动战争,并且请英印政府派遣军舰来华,帮助他挑起武装冲突,导致了九龙之战和穿鼻海战。*天/禧′晓*税`蛧_ !哽?欣′蕞·快-
广州英商、鸦片贩子和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这种日渐形成的对华战争舆论和挑动武装冲突的手段,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极大地影响了英国本土,并与英国本土的利益集团相联合,造成一种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氛围,并通过与政府密切相关的渠道,对英国政府的决策造成了决定性影响,从民间的声音最终成为政府决策的基础。西方若干史学家和中国问题观察家,在他们的著作中说到尔后的中英战争时,都只注意和强调英商的“自由贸易”要求受到中国贸易体制的压抑、阻碍,认为中英战争是一场“商业战争”,不是因鸦片走私和反走私而导致的“鸦片战争”。这种定性,显然是忽视或故意抹杀鸦片走私集团在战争舆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抹杀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本质。
* * *
[1] 吴义雄:《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2期。+幻`想¢姬′ ,追~罪¨辛\漳!结-本节相关内容主要参考了该文,资料来源不再一一注明。
8-2 搜集情报 策划战争
鸦片走私贩子和对华贸易休戚相关的英国纺织利益集团,不仅在鼓吹武力侵华舆论形成过程中,相互呼应,起着影响和支配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作用,而且还搜集中国政治、军事情报和直接策划战争方案,提供英国政府作为侵华战争的依据。
如上节所示,由于历史原因,早有企图殖民中国的英国政府,在19世纪20年代前后,因对中国的实际状况还很不了解,所以不敢对中国贸然动手。于是,搜集中国情报就成为英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前提。这个任务落实到了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身上。
东印度公司本身是英国对华贸易和鸦片走私的老巢。1832年2月,东印度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决定派遣广东商馆高级职员休·汉密尔顿·林赛(Huyh.Hamilton Lindsay)化名胡夏米(HooHeaMee),偕同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乘坐“阿美士德”号,以调查中国沿海商业贸易情况为名,从澳门出发,经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作间谍航行。他们侦查了港口虚实,测绘海湾、河道地图,搜集相关政治、经济、军事情报。
胡夏米、甲利和船长礼士(Capt.Rees)各有分工,礼士负责河道和海湾测量,绘制航海图;郭士立负责沿海港口地势、贸易和军事设施情况的搜集;胡夏米除主持侦察活动外,沿途散发《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戒赌博》、《戒谎言》等小册子以作掩饰。经31天的航行,“阿美士德”号到达粤闽边境的南澳岛,侦察该地海军实力和陆上军事设备后,胡夏米向东印度公司报告说:南澳是广东第二个海军根据地,一半位在广东,一半位于福建。它是总兵官或提督的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