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225章完结

第225章完结

帝国有惊无险。~如~雯!徃_ -嶵-辛+漳+劫?庚-欣¢快.

王继恩被贬后,家产被没收。清理他的财产时,发现了很多从巴蜀带回来的“僭拟之物”,也即不应该属于他使用的皇室器具。

王继恩第二年死在均州。

真宗派遣使者,将其家属接回京师,借给他们官舍居住。又过了二年,允许家属将王继恩灵柩按照他们的意愿归葬。又过了十来年,到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还特意下诏,追复了王继恩原来的官职,并给他的家属后人白金千两。王继恩的养子王怀珪,这一年也转入内高班,成为有高级职称的宦官。

有一部书名《挥麈录》,总四部,其中一部称《挥麈余话》,记载了王继恩试图拥立的不是赵元佐,而是赵匡胤的孙子、赵德昭的儿子赵惟吉。

说太宗时,司天监苗昌裔奉命前往洛阳之郊,为太祖赵匡胤的陵寝选择风水宝地。等到安葬太祖完毕,苗昌裔带着陵寝的总管王继恩登上山巅,指画周边风水形势,并对王继恩说:“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意思就是,别看现在太宗在位,但以后皇位还会回到太祖一系。.q!i`s`h′e\n/x·s..!c,o_m·王继恩记住了这句话。等到太宗“大渐”之后,他就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使赵@、知制诰胡旦、布衣潘阆谋立太祖之孙赵惟吉。后来事发,诸人遭遇贬黜。

据说到了神宗时代,李昌龄的孙子李逢知道苗昌裔的预言,还在煽动赵匡胤的后裔赵世居谋反。那是一场大狱,容当后表。甚至到了靖康年间,赵德昭的五世孙赵子崧还在“剽窃”这个说法,与门人歃血同盟,准备恢复太祖一系的帝位。后来知道宋高宗赵构在江南入继大统,这才不情愿地罢休。宋高宗不忍心暴露这种事,找了个别的借口,将他贬黜。

太宗的忧心与焦劳

太宗在位二十一年,民生问题,是他最重要的关注方向,甚至,抑制藩镇问题、抵御契丹问题、推演道义天下问题,也都是以关注民生为目标的。

我有一个意见:史上所有关注民生的君臣士大夫,都有资格进入圣贤行列。在权力巅峰和掌握更多话语权力的读书人,理应向民生倾斜。共同体文明吉相在此。一切“反民生”,也即以加重赋敛、寻租贪赃、掠夺私有财产为手段的“君臣士大夫”,是文明之敌。?l?a,x!s^w¢.*c¨o,m^

文明之展开,是“众缘和合”的“耦合”力量之结果。但在军政事业中,“众缘”之中,“民生”是核心之“缘”。宋太宗一生在为民生问题“焦劳”。读太宗一朝史料,看到很多为民生而忧心、焦劳的记录。

太宗自己说:“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每次穿一件衣服,就怜悯养蚕妇女的辛苦;每次吃一顿饭,则念想耕地农民的劳累。

他亲自审判刑事案件,更是“夙夜焦劳”,日夜焦虑劳作,不敢“惮于焦劳”,不敢因为焦虑劳作而有所烦畏。

蝗虫从天上飞过,太宗看到,就对宰辅说:“朕素不识此虫,群飞而过,其势甚盛,必恐害及田稼,朕忧心如捣。”朕一向不认识这种飞虫,但看到它群飞过去,遮天蔽日的样子很盛大,一定会祸害庄稼。朕这忧愁之心,像有东西在捶打。又说:“朕孜孜听政,所望日致和平……日夕焦劳,略无宁暇。”朕专心处理政事,从不敢懈怠,就是期待有一天能达致天下太平……日夜焦虑劳作,没有一点闲暇之时。

看到京师连月下雨,物价上涨,路有饿殍,太宗一面设法救助,一面忍不住对大臣说:“百姓嗷嗷然。朕为其父母,居亿兆之上,位尊责重,莫遑宁处。每日与卿等相见,虽不形于颜色,然而中心忧念,无须臾之安!……米盐细事,朕亦不惮劳苦,并躬亲裁断。”百姓处于苦难中,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朕作为他们的父母,居于万民之上,位置尊贵,责任重大,没有一刻安宁之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