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可以看出后文“咸通十二年”这一段叙述与前文的叙述,无论是行文的风格还是所描述的事实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前贤也注意到了,比如余嘉锡先生就称后文的叙述“本非徐灵府序中所有,近于荒诞,不可尽信”[2]。而且因为徐灵府死于会昌初,他根本就不可能记载他死后30年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向来研究者在讨论寒山的时候基本上只注重前面一段论述,后面的一部分则被视为荒诞不可信而遭抛弃。可是,如果是从纯粹的传说角度来考虑呢?那么,很显然,这两段文字都叙说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后者或许更为生动、形象。
如果说前面部分是采自杜光庭氏的《仙传拾遗》,而杜氏的记载则是“采自灵府之序”[3],那么这显然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关于寒山的传说,也可能是最接近寒山生活时代的记载。这段记载或许可以被视为对寒山形象描述最接近寒山本人,那么根据徐灵府、杜光庭的描述,寒山是一个隐士,不知道其姓氏,只是因为他隐居于寒岩,故称。寒山喜欢写诗,并且其诗歌创作方式十分独特,“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这些诗以抒发其隐逸之趣为主,当时就有人收集他的诗歌,大概有三百余首,这些诗后来经过徐灵府的整理而得以流传。在这里,没有关于寒山身份(道、僧抑或者儒)的任何说明,寒山仅仅是一个喜欢写诗的隐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