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有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礼部左侍郎杨善,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右都御史邓棨,左通政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大理寺丞萧维桢,太仆寺少卿刘容,鸿胪寺丞张翔等。·天¢禧¨暁/税?王′ +免¨费′越-黩·还有监察御史张洪等十人,给事中、中书舍人包良佐等十余人。
从征护驾的文武官员共一百多人,几乎是大半个朝廷倾巢而出。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绝无先例,也是违背战争规律的。要知道战场上靠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厮杀,护驾的官员越多越是累赘。官员少可以分兵保护,官员太多就没有人来保护了。
可是英宗和司礼太监王振对兵法都是十足的外行,他们以为出征的架势越大,就越能震慑敌人。当今天子挟雷霆之势御驾亲征,瓦剌也先跳梁小丑,势必望风而逃。明军便能不战而胜,高奏凯歌。
打仗最重要的是兵源和后勤保障。明朝最有战斗经验的十几万精锐部队,远在西南和反叛的苗民作战,一时无法抽调回来。驻扎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京军有七十二卫(每个卫额定兵员五千六百人,相当于现代的一个旅团),由于承平日久,戎政腐败,各级军官贪污吃缺的现象层出不穷,实际兵员人数谁也没有底。*0.0~暁?税+徃` ~蕞¨辛·彰`截′埂·芯.筷¨况且,要在短时间内调集数十万军队是极为困难的事。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支援对于战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般如此大规模的出征,调集兵员和后勤准备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可是从英宗决定亲征到出发只有五天的准备时间。兵部、五军都督府和户部的官员叫苦不迭,于是仓促之间纰漏百出,大军离京没有几天,军中就闹起了饥荒。英宗和王振这一对君臣搭档不听大臣们的劝谏,一意孤行,使这场征战一开始就阴霾满天,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三 一场惊心动魄的未遂图谋
明英宗决意亲征瓦剌,兵部尚书邝埜见大事无可挽回,痛心疾首地对留守的左侍郎于谦道:“皇上偏听王振之言,决意亲征瓦剌。我忝列兵部尚书,必然护驾前往。君才高于我,将来必是国家栋梁。我走之后,请君担起兵部重任,誓保京师的安全,有君在我很放心,但愿你我还有相见之日。-精?武_晓?税¨网· ·耕¢辛^嶵+全\”说罢已是老泪纵横,不能自已。
于谦紧紧拉着邝埜的袍袖,洒泪道:“请大人放心。我于谦早已以身许国。大人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我当力保京都安全,虽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大战前夕的京都,人情汹汹,惶惑不可终日。许多人都预感到一场大灾难将要来临,可是征战大权掌握在司礼太监王振手中,他可以左右皇帝的意志,让皇帝置大臣们的极力劝谏于不顾,一意孤行地陶醉在建功立业的幻境中。
这时,一些不愿看到国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有志之士也在悄悄奋起,企图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阻止这场灾难发生。
内阁大学士曹鼐是从征的文臣中的一员。由于王振专权,内阁的权力比“三杨”当政时已大大缩小。此时内阁学士中与曹鼐同时入阁的马愉已经去世,只剩高谷、苗衷、张益等人。张益入阁才三个月,此次与曹鼐一起从征护驾。
曹鼐是宣德八年进士第一名,曾参与修纂《宣宗实录》,又任经筵官,是为英宗讲授经史的老师之一。他为人内刚外和,通达政体,经杨荣、杨士奇力荐进入内阁。杨荣死后,杨士奇老病,内阁事务多取决于曹鼐,实际上这时他已是内阁首辅。不过由于王振揽权,内阁的权柄这时已大大削弱了。
英宗决意亲征,曹鼐作为内阁成员,深知这次军事行动蕴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弄不好圣驾都将身陷险地,国家就会大乱。他见大臣们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眼看大军即将启程,到那时就毫无转圜的余地了。他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挽回圣意阻止出征!
曹鼐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这种极端想法不能找大臣们商量。从征的尚书侍郎们谁也不会敢于甘冒叛逆杀头的危险赞成他的做法。于是他找了平时信得过的几位年轻的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等人,恰好他们都在从征名单中。他首先拿话试探道:“明天皇上就要出发亲征了,诸位大人都已准备好了吗?”
提起出征的事,众御史都垂头丧气,有人没好气地答道:“有什么好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