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大明天子朱祁镇 > 第126章完结

第126章完结

户部尚书沈固是石亨的党羽,他老奸巨猾,事先感觉到石亨将会身败名裂,于是提前申请退休,以图避祸。_h*o?n`g\t\e·x?s~..c~o~m/英宗批准了沈固致仕的申请,却深感户部尚书的人选难于物色。因为户部管理钱粮财赋,极易出现贪腐现象。难得物色那种既不贪财,又能胜任繁琐复杂的财税收支的大臣。英宗为此颇感忧虑,户部尚书的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

后来英宗向李贤咨询。李贤说:“臣以为只有召回已经退休的年富出任此职。他素以执法刚正不阿著称,任大同巡抚时连石亨叔侄都畏惧他三分。”

英宗表示同意李贤的看法。但是因为年富曾在大同抑制弹劾镇边宦官的贪腐行为,皇上左右的人都不喜欢年富。他们私下对李贤说:“李公不要再推荐年富了。”李贤默不作声。

后来,英宗终于作了决定,他召见李贤说:“户部尚书之缺,恐非年富不可。”

李贤说:“只是颇有人不喜欢他。*看¨书-屋/ `已¢发_布/罪\辛′彰^踕`”

英宗说:“正因为年富执法严厉,故不招人喜欢。户部之事关系国计民生,怎么能照顾某些人的私情?”

于是英宗决定召用年富出任户部尚书。

石亨死后,英宗常常念及在“御史案”中被无辜罢黜的耿九畴、轩等人。因为他们是他素来赏识的廉吏。当时自己屈从于石亨、曹吉祥,将他们下放和致仕完全是错误的决定。

不过皇上是不会认错的,最多不过悄悄地改正自己原来的错误。于是英宗重新任命耿九畴为南京刑部尚书,主持颇为重要的南京都察院。轩从家中召回任右都御史,总理南京的粮储,这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职位。

吏部尚书王翱年近八十岁,耳朵还有些背,上朝议事身边总要带一个书郎为他记事。英宗想为他早些找一个接班人,熟悉吏部的事务。他让王翱自己举荐。王翱遂与李贤商量,他们推荐了当时巡抚直隶的副都御史崔恭。经过考察,英宗甚为满意,认为崔恭确是合适的吏部接班人选。\第,一¢墈.书,旺¢ \耕¢新-嶵/全*于是下令调崔恭回京,出任吏部右侍郎。

崔恭在巡抚南直隶时,曾主持疏浚漕河,治理吴淞江,从昆山至上海又至嘉定的卞家渡,疏浚江河一万四千余丈。又浚曹家巷、新泾诸水,当地民众称曹家巷为“都堂浦”,纪念崔都堂的德政。

南直隶有个姓欧的御史,在提督乡学考试时徇私枉法,对考生的黜留多不公平。被罢黜的考生不服向巡抚崔恭投诉。崔恭一一亲自考试,取其中文笔优异者檄送入乡学。后来这些考生果然有中乡试的,甚至有登进士的。

在当时的官场上,很少有巡抚能够纠正同级御史的错误。因为御史是言官不好惹,弄不好他会参劾你。像崔恭这样认真办事的人确实少见。大概这就是王翱、李贤赏识提拔他的原因。

二 孛来南侵劫掠城池

天顺四年八月,塞外秋高马肥时,鞑靼部落的孛来纠集毛里孩等分三路从大同、威远以西向南进犯。大同总兵官李文和宣府总兵官杨能率兵抗击敌军。因为孛来的骑兵来势凶猛,李文等惧怕敌人的锋芒,只是固守城堡采取消极的防御,轻易不敢出战。

孛来与毛里孩此次南侵有些奇怪,清一色的轻装骑兵,没带任何攻城的重装备。倒是在骑兵队伍后面拖着长长的一队空载的勒勒车,显然是准备入关饱掠一番,以备过冬之需。

孛来见明军只是消极地固守城堡防御,他也不攻城略地,长驱直入地直抵雁门关,在这里打了一仗。守关将士兵少,挡不住鞑靼骑兵的轮番攻击,尽皆血染雄关,壮烈牺牲。

孛来与毛里孩分兵袭击沂州、代州、朔州等繁华的通衢街市,肆意地烧杀掳掠,无所不为。直到他们的数百辆勒勒车尽都塞满了抢劫来的金银、布匹、粮食和各种日用器具等物,才心满意足地缓缓北归。估计今年迤北营地的大大小小的蒙古包里,都能过一个暖和富足的严冬。

可是山西的忻州、代州、朔州等城市,经受了这次大规模的烧杀洗劫,烧焦的房屋、残垣断壁随处可见。居民惊慌失措,竞相逃奔。有的沿途乞讨,拥入京师,逢人便哭诉惨遭贼寇烧杀掳掠所受的苦。致使京城的百姓也开始人心惶惶,深恐当年也先入侵的悲剧重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