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23章完结

第23章完结

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我,得*书_城, ~首*发-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的思想,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出了一个明晰

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

道也。”(《韩非子·忠孝》)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道之三

纲,可求于天。”(《基义》)他说:“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

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基义》)虽然尚未提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了,待西汉末成书

的《礼纬》就把“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是从属于君为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x!t¨x′x-s′.~c^o,m*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

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名也。”(《仁义法》)“立义以明尊卑之分。”

(《盟会要》)“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

(《奉本》)“不智而辨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

(《必仁且智》)“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天地之行》)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是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反映,

它在当时维护国家统一和封建制度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历史

地位日益向保守、反动转化,它便成了反对革命,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k,a-n_s\h!u.c·m?s\.*c·o*m`由

于它高度集中地反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续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道

德伦理规范,在我国影响深远,危害极大。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

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

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进行无类比附,得出自己需要的

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

12 《白虎通义》

中世纪神学、伦理学之法典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亲自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

讨论五经之同异。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

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

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

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

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

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

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

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

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后由班固等人整理编撰成《白虎通义》一书。《白虎通义》又称

《白虎通》、《白虎通德论》。这部书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广泛解释了封建社

会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成为当时封建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