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受老师朱次琦的
影响,青年时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他早年去过香港、上海等地,接触到一些西方
资本主义的事物,还攻读了一些介绍西学的书,因而深感中国再也不能以“天朝上国”
夜郎自大了,这使康有为的革新思想逐渐萌发,并把学习外国,搞改良当作救国救民的
真理。
贯通中西思想的《大同书》,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
康氏自称早在1884年就开始“演大同主义”,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
类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最后
成书。《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当时除梁启超等
少数门徒看到过外,很少人有机会目睹这部杰作。直到1913年才第一次把它的甲部和乙
部发表在《不忍》杂志上。1919年由上海长兴书局将甲乙两部合刊印成单行本,书名为
《大同书》。一直到1927年康有为死后的第八年,才由他的弟子钱定安将全书交给中华
书局出版。1956年,古籍出版社重印《大同书》。
康有为为什么要写《大同书》呢?他本人是这样说的:
“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