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哲学上有所谓“理”、“欲”之争,其实质是人本主义和禁欲主义
的争论。¢w′o,d!e*s¨h^u-c′h¢e.n`g?._c?o?m′康氏在《大同书》中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性和残忍性,继承和发展了孔子
“泛爱众”思想和佛家“慈悲”观念,举起了朴素的人本主义的旗帜。儒家“仁”的思
想渗透在《大同书》的全部内容之中,康氏把“仁”与“人”糅合为一体,指出“人之
所以为人者,仁也。”“舍仁不得为人。”康氏的仁道主义是从反程朱理学的角度提出
命题的,在《大同书》中他把“人”摆在“天理”之上,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这是十
分可贵的。
尽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精辟的见解,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
放出异彩,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及康氏在政治实践上坚持改良的限制,使他这一独特的
见解只能成为一种乌托邦的空想。~零/点′墈¢书, -蕞?鑫+章/结_耕?欣.筷,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
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论人民民主专政》)
22 《革命军》
“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
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
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
邹容的《革命军》,则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
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章太炎的文章,以文笔典雅深
沉,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奇~中~文/王. ~已?发′布`蕞/辛,章\結.我们在阅读邹容的《革命军》时,可同时研究章氏的《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邹容(1885—1905年),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人。
1901年夏天,邹容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决定自费去日本学习。1902年春,邹
容东渡日本,进入东京同文书院学习。
在这期间,邹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新书籍,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骚的
《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约翰穆勒的《自由原论》,以及法国资产阶级
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书籍。这时邹容所憧憬的是欧美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邹容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地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宣传,不久被迫离开日本,于1903
年春回到上海。他回国后,加入蔡元培、章太炎等人主持的爱国学社,积极参加拒俄运
动。
邹容在日本时,已着手撰写《革命军》,回到上海后,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革命
军》的最后定稿上。1903年5月正式出版,章太炎为之作序,章行严(即章士钊)为它
题签。
上海的革命刊物《苏报》,刊登了邹容写的《〈革命军〉自序》,和评论《革命军》
的文章,这一来,人们争相阅读《革命军》,交口赞誉它应成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
书”。这部被誉为中国近代《人权宣言》的公开问世,吓得清政府惶惶不安,勾结帝国
主义查封了爱国学社和《苏报》,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等人,这就是1903年震惊中外的
“苏报案”。邹容在狱中受尽凌辱,于1905年死于狱中,年仅20岁。
《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