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书院

繁体版 简体版
白马书院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 第43章完结

第43章完结

的,这一提法模糊了生物和人类的本质区别,把作为物质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人脑才

具有的知觉和思想归结为一切细胞都具有的属性,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9¢5~k¢a\n′s^h-u^.\c!o`m′

“人类进化”是指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的发展过程。孙中山认为,人类进化

的目的是解除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反对把“物竞

天择”的原则应用到人类社会,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沙文主义,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作用。

但他把人类进化的原则说成是“互助”,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孙文学说》最重要的是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学说,这也是孙

中山哲学思想的最精彩部分,即他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孙中山认为,辛亥革

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革命党人思想保守,意志衰颓,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方略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动摇,因而引起革命队伍分化。_k?a.n?s_h`u,p¨u\.*c~o·m¨这些人的理论依据便是“知之

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理论,他们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在中国行不通,百般抵制

孙中山提出的许多革命主张。保皇党人也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反对革命。可见

这种学说在当时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了反动派、资产阶级右派、改良派和革命队伍中的蜕

化分子用以反对革命的理论基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原意是“知”并不难,问

题的关键是把“知”见诸“行”,知之是为了行之,知而不行是最大的祸害,是在知先

行后的前提下强调知行一致,反对知行分离,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知易行难”的思

想却被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奉为永恒不变的绝对教条,成为保守、盲从、因循守

旧的封建意识形态。孙中山认为他在革命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的思想理论上的祸害就是这

种思想及其与之相近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_墈`书.屋- ^首!发*他认为,这种思想的流弊是:因为

“知易”,所以就想先求知而后行,但一遇困难,就不去求知了;

因为“行难”,所以不知就固然不去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就无可为者了。

结果是,既不能求得真理,又不能有所行动。因而当务之急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搞好革命

党的“心理建设”即思想建设问题。

为了论证“知难行易”说,《孙文学说》把“行”即实践提到认识论的突出地位,

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书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等十事来证明行先知

后的思想,证明获得真知需要一个艰难的行的历程,行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促进

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在行和知的关系上,行是占头等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知是由

行派生的。《孙文学说》中的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

学知识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行则已初步包括人类的广泛的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

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虽然仍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有原则区别。这种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知行学说较之古代的知行学说,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具

有重要意义的进步。“行先知后”的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质的反映论,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孙中山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