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放在各类问题的首位,在史书中也是没有先例的。!二/叭.墈?书·旺/ *罪_歆+璋`节.更¨歆¨筷_杜佑在长期理论实践中体会到粮食、
土地和人是治理国家的关键。有了粮食就使国家用度充足,尽地力就使人不愁衣食,人
户清楚就使赋役均匀。这三样事情做好了自然会使民富国强。在经济政策上,他提出要
处理好国足与家足的关系,他指出家足是国足的基础,家足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
他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薄敛”和“节用”,以减轻百姓负担,保证国家
经济机器正常运转。这些主张都是很切实际的。
杜佑在《通典》中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他反对是古非今之论,指出“汉、
隋、大唐,海内统一,人户滋殖,三代莫俦。”(《通典》卷31《职官》13)用社会发
展进步的事实批驳历史倒退的观点。他还独具慧眼地从当时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中,推
论古代先民的社会历史状况,指出“古之中华,多类今之夷狄”(《通典》卷85《礼》
45),存在着人殉、巢居穴处、茹毛饮血,同姓婚娶等陋习。\第¨一/看?书?旺· ^嶵¢芯*章+洁_更-歆\快!当时的中华与少数民族落
后状况的对比,正生动反映了中华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历程。这个论证已有一定的科
学因素,在古代可谓石破惊天之论。
社会发展进步的观念必然导致他因时变革的思想。他强调“随时立制,遇弊则变”
(《新唐书·杜佑传》)。要使当世的政策措施,适应历史变化情况,跟上社会发展的
步伐,符合现实的需要。对于历史上的商鞅变法、废封建立郡县,以至当时的两税法等
改制措施,他都表示了赞赏的态度。
杜佑重人事而非天命。在对历史事件发展原委和政治、经济制度因革变化的分析中,
他都把人们的历史活动和历史时势的促成放在重要地位,而很少考虑天命的作用。_天-禧′小_说?蛧· ′埂,新`最′筷·对于
阴阳灾异学说,他基本持否定态度。在叙述历代战例时,他常常选取一些不信吉凶预兆
之说而获取胜利的实例,来表明他对此的看法。对于流行已久的星宿分野说,他根据史
籍记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他在《通典》中删掉了纪传体史书志部分的五行、符
瑞等内容,使《通典》表现出更强的理性色彩。
杜佑还在书中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吏治思想、法制思想、军事思想、民族思想等,
其中包含着不少杰出的见解,对于社会建设是很有补益的。
《通典》礼的部分占去了过多篇幅,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没有记载军事
制度的发展变化,这是《通典》的两个不足。
51 《旧唐书》、《新唐书》
“新旧合璧,备一代之典”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记载唐代历史的著作,按两书完成的先后,分别称为《旧唐书》
和《新唐书》。
《旧唐书》是五代后晋的官修史书,当时叫《李氏书》。到宋朝,因欧阳修、宋祁
等人编修了《唐书》,才有了新、旧之别,称前者为《旧唐书》,后者为《新唐书》。
《旧唐书》由纪、传、志三部分组成,共有200卷。
早在后梁、后唐两代,就已经开始了搜集资料、编撰唐史的准备工作。《旧唐书》
的正式编撰始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年),完成于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历时4
年多。最初由宰相赵莹监修,做主持工作,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做
了大量工作。以后担任宰相的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参加具体编写的是张昭远、
贾纬、赵熙等9人。在全书最后完成时,正好是刘昫任监修,由他领衔奏上,所以《旧
唐书》题为刘昫等撰。
《旧唐书》的显著特点是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也差别较大,这是由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