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了汉武帝以前历代典章制度的原委;东汉班固写《汉书》则改《史记》中的“书”
为“志”。^白,马`书.院/ ¢耕~歆·醉*全?此后,各代凡涉及典章制度的,修史者均依前例散记于有关史书的各“志”
中。这自然不可能是很有系统的。到唐代,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作《政典》,遂有典章制
度的专著,但它叙述十分简陋,不被人重视。后来杜佑在“志”的基础上更详细地论述
了历代典章制度,有《通典》问世,由于它编排得体,条理分明,记叙完备,在史学界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发凡起例者。
《通典》之后为后人所注意的,有郑樵作的《通志》与马端临作的《文献通考》,
以上三书被合称为“三通”。“三通”所记我国古代典章制度内容全面,分类得当,源
流分明,检索方便,所以深受后人欢迎。
郑樵(1103—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x·g+g¢d+x~s\.?c~o,m′他从16岁开始,
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夹漈遗稿》卷二《献皇帝书》)。他不应科举,无心于仕进,深居夹漈山读书、讲
学30年,所以人称为夹漈先生。据《宋史·郑樵传》记载,郑樵好著书,自比不下汉的
刘向、扬雄。每搜奇书访古,遇藏书家必借留,读尽其家之书而去。他一生著作甚丰,
有《氏族志》、《动物态》、《图书志》等80余种。但其代表作,却是一部包罗各代历
史的《通志》。郑樵是自学成才,既无家学,又不是史官,在客观条件上,既不如司马
迁,也不如班固。
郑樵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南侵,民族矛盾激化的年代,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
包围汴京,第二年汴京沦陷,钦、徽二帝被俘北去。从此,宋室南迁。郑樵从主张抗金,
转入著述生活。,E*Z.暁?说?惘. ~已`发*布!嶵,欣_璋?踕~1158年,郑樵被宋高宗面召对策,他当着皇帝的面述说自班固以来历代
史家作史的不足之处。高宗很赞赏他的宏论,说他敷陈古义,自成一家。郑樵的晚年,
埋头撰写《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抄成之后,便进京献书,终于得了一个枢
密院编修的官衔,准许他进入秘书省翻阅书籍,可惜被人弹劾,失去了这种权利,不久
便病死了。
《通志》是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他说是“五十载总为一书”。它共有200卷,记
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纪传记三皇至隋)。全书分为:帝纪18卷,后
妃传2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世家3卷,宗室8卷,列传130卷,载记8卷。其中,后
妃、宗室、世家三部分,性质和列传相近,篇幅也不多,后人把它归入列传,这样,
《通志》就成为纪、传、谱、略、载记五种体例构成的史书了。它实际上是继承《史记》
的传统体裁,不过在改“表”为“谱”、易“志”为“略”,以及全书纲目体例的统一,
史事的考订改编,二十略的创作等方面,都有他的独到的见识,也有所创新,所以,章
学诚称赞《通志》,是郑氏“别识心裁”的创作。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
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郑樵自
己也说过:“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
之能事,尽于此矣。”(《通志·总序》)
郑氏在编纂《通志》这部500多万字的巨著时,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