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独到之处,应互相参证而不可偏废。`l~u¢o′q¨z,w_..c+o/m~
《四库提要》论之云:“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
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制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
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
书名,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
行的刻本为清乾隆年间在武英殿校刊的三通合刻本,附有考证,其后复刻者多以此为底
本,重要者为江西崇仁谢氏及浙江书局等本。
57 《宋史》
“天水一朝的辉煌”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便是《宋史》,总共有496卷,包括本
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字数多达500多万。*如\蚊?王. `吾\错/内_容\但是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
中问题最多,后人已经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中国自古以来历史意识便十分强烈,不但有着完善的史学机构记载本朝的历史,而
且每一朝一代都为先朝修史。元朝虽然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汉族
知识分子的影响下,这一传统也继承下来了。诚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临安攻克后,
负责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对前来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构所说的“国可败,而史不可灭。”
(《元史》卷156)基于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国史院,
南宋灭亡后,又在已下诏修辽、金二史的基础上,下令纂修《宋史》。但因元初局势初
定,无暇顾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没有实际着手修撰;世祖以后数朝也曾多次下令
纂修三史,也迁延未就。?墈¨书!屋?晓·税¨蛧^ ^已′发*布!蕞?薪_章!截-其原因何在呢?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经筵检讨官危素
在写给中书右丞贺惟一(太平)的信中说:三史迁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三史
纂修时,究竟以辽、金、宋哪一朝为正统问题的长期争论;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
所避讳;三是经费问题;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从当时实际情况看,其中最主要的
问题是:朝野上下在正统问题上长期争论不决,形成僵局。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
立的一统王朝,若以宋为正统,在史书中以宋为本纪,辽金为载记,则失去了少数民族
的立场;若以辽金为北史,宋分写宋史和南宋史,则又引起有着传统华夷观念的汉族文
官和知识分子的抗争。到了元顺帝时,在贺惟一、巙巙等人的一再建议下,才最后下定
决心纂修三史。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顺帝下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
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
士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并遴选了一大批史官正式开局。而这一次之
所以成功,除皇帝十分重视之外,也与脱脱裁定,最后解决了正统问题有关系。《庚申
外史》卷上记载:“先是诸儒议论三国正统不决,至是脱脱独断曰:‘三史各与正统、
各系其年号。’议者遂息。”脱脱的这一裁决虽然专制,但是它既为三史的纂修成功创
造了条件,而且也彻底打破了以汉族政权为正统的传统修史观念。因而在中国史学史上
具有积极意义。于是自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正式纂修三史,五年(1345年)十月,
《宋史》脱稿,前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因脱脱已于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因
而《宋史》是由继任的中书右丞相阿鲁图呈给顺帝的。参与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