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外郎老老等人的奏请下,诏修辽、金、宋三史,在君臣同心、而且由脱脱裁定三史各
为正统、从而彻底解决正统、义例问题的前提下,《辽史》才最后纂修成功。¢薪+完_夲!鉮?占+ ~首·发·当时以脱
脱为辽、金、宋三史都总裁官,《辽史》的总裁官是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太平)、张
世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4人分别执笔
撰写而成。与金章宗时修《辽史》不一样,元代在组织撰写、成书,特别神速。从至正
三年四月(1343年)始修,至次年三月便大功告成,只用了11个月时间。
《辽史》所据资料既少,又匆匆成书,存在许多缺点便是很自然的了。因此,数百
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责。清代史学家顾炎武、钱大昕、赵翼等对它都有过
评论。概括地说,其缺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过于简略,以致漏载了许多修史所必不可
少的内容。如建国后,曾几次改变国号,先称契丹、后称大辽、后又称大契丹、又后复
称大辽。-k/u`n.l,u^n.o*i*l,s\.¨c·o+m·这样重大的事实,在《辽史》中竟然没有反映。又如从整体上看,《辽史》有
116卷,卷数为《宋史》的1/5,而字数却仅47万字,只有后者的1/10。第二,记事前后
矛盾。如《太祖记》载:
“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毕离遏,因遣使谕其主乌母主可汗。”而《属国表》
记载同一事件却说成是“天赞三年,获甘州回鹘都督乌母主可汗。”究竟俘获的是毕离
遏还是乌母主可汗?使人无所适从。第三,记事错误甚多。其中既有纪年错误,如《太
祖纪》:元年(907年)“夏四月丁未朔,唐梁王朱全忠废其主,寻弑之,自立为帝,
国号梁,遣使来告。”而据欧阳修《五代史记》等书记载:宋全忠自立为帝是在四月甲
子,明年正月才弑济阴王;也有文字、史实错误,如《辽史》中记载道宗有寿隆年号。·兰_兰*闻′血¢ ,庚,新¨罪?全¨
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第一,道宗先帝圣宗名隆绪,断无取祖先名字作年号的道理。第
二,现在所见辽代碑刻、钱币皆作“寿昌”。
因为以上诸种缺陷,学者们一般认为元初三史中《辽史》是最差的一部。但是,留
传到现代的辽朝史料已经非常之少,《辽史》作为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
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其珍贵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辽史》保存了许多由
耶律俨的《辽实录》和陈大任的《辽史》二书所记载的许多材料,因而其史料价值还是
比较高的,加上《辽史》在体例及内容也有许多为其他正史所不及的优点:首先,《辽
史》立了许多的表,如世表、部族表、属国表、皇子表、公主表、皇族表、外戚表、游
幸表等等,内容极为丰富而且简明扼要,为其他正史所望尘莫及;其次,其《营卫志》
及《国语解》的设立也是颇为独特的。前者的设立,为我们保留了契丹早期宫帐(斡鲁
朵)、捺钵(行营)及部族的组织与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后者的设立则对在本纪、
列传、表、志中出现的有关官制、人事、物产、部族、地理、姓氏等方面的契丹词汇作
了译解,成了我们研究契丹语言文字历史的珍贵资料。正因为如此,《辽史》也能与其
他诸正史一样,成为记载祖国各族悠久文化及历史文献的重要篇章。
《辽史》修成以后,在元代只刻印了100部,但这一版本今已失传。以后明朝及清
乾隆、道光及民国时也有刻本。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校勘本,是目前较好的版本。
59 《金史》
草原与田园的交响诗
《金史》也是元末官修的一部记金代历史事实的纪传体正史,全书共135卷,计本
纪19卷、志39卷、表4卷、列传73卷,书后还附有《金国语解》一篇。
《金史》的纂修